土枪

版名: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文/图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通讯员 彭爱杰
  土枪,2013年征集,现藏驻马店市博物馆,长19.3厘米、宽10.5厘米,由枪身和枪管组成,外露式击锤结构,设计有膛线,全身用精铁衔接而成,又名“独一撅”“独角牛”“撅把子”“单打一”等。
  电影《地道战》中有一个片段,游击队长高传宝从灶台底下的地道内一跃而起,手持双枪左右开弓,正在准备烧火的两个日本鬼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倒地而亡了。高传宝手中的两支枪就是当时民兵常用的“撅把子”。
  土枪,顾名思义是民间用土方法制造的手枪,一般采用两段式铰链结构,制作工艺简陋,形制和大小没有固定的模式,枪管自行打制,有的仅用铁条盘成,拥有多种口径,载弹量只有一发,射程15米左右,每次射击后,都要把弹壳从枪里敲撅出来,才能重新装一发子弹,可发射手枪弹也可发射威力巨大的步枪弹。其中有些有膛线,大多数是滑膛。
  这种枪虽然做工粗糙,略显笨重,却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使用最多的武器。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富强的战争史。
  在那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对枪械的需求量很大,于是民间造枪匠应运而生。据说,土枪最初源于河南,是一些打铁匠用生铁和熟铁原料锻打出零件后加工而成的。制造土枪的零件很少,无须精细的加工技术,一口红炉、锤、钳、钻等简单工具,用手工或半手工方式即可制造。正是土枪生产的简易性和使用的低成本,使得土枪在物资匮乏、缺少枪支的战争年代大量制造。早在红军时期,为了补充军械,官田兵工厂等各苏区和修械所开始大量生产土枪,用来武装赤卫队等地方力量。
  1930年,鄂豫边军委会兵工厂以制造土枪为主,到1932年解散时共制造3500余支。红二军团设立的湘西兵工厂,按照贺龙同志的指示,为地方干部生产过大批土枪,由于使用的是步枪弹,近距离内的杀伤力很大,解决了部分红军战士只能拿梭镖、大刀作战的问题。
  1936年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成立时,7人3把枪,周俊鸣借1支七九步枪、吴仁甫借1支八音手枪、汪心泰借5元大洋买了一支土枪,打响了鄂豫边区革命游击战争的第一枪。接着,周俊鸣以信阳、确山、泌阳、桐柏四县交界的铁幕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攻打宋冲罗楼、大桥洼、何大庙等几处敌人据点,极大地鼓舞了边区群众,为开辟豫鄂边区桐柏山、淮南和淮宝三个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许多部队枪械弹药严重不足,又没有制造枪支的能力,只好把一些乡村造枪作坊和铁匠收入部队,帮助制造了大量土枪。1938年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就开办修械所,1940年成立军工部四所,制造土枪2000支,1941年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整编为第五师,李先念师长指示在应城、安陆等县设立土枪制造厂。
  土枪主要装备民兵和游击队,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有大量使用。1943年,为了粉碎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我党决定发展敌后武工队,插入敌人的心脏,队员们的主要武器就是土枪。由于携带方便、使用灵活、命中率高,土枪深受欢迎,大大增强了敌后武工队的战斗力。
  土枪作为游击战的重要武器,与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的战术结合起来使用,威力不亚于洋枪洋炮,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被称为“抗战利器”。很多地方的抗日武装,正是使用土枪打击敌人,缴获武器,进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土枪仍然是解放军武器装备的补充力量,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土枪,历经百年的烽火岁月,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风雨历程,那锈蚀斑驳的枪身,镌刻着英雄不屈的斗志。
  抗战胜利,中国解放,改革发展,如今,我国正朝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让我们携起手来,铭记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