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口信

版名:驿副刊
  文/陈健
  二十一世纪初之前,通讯网络还不发达,道路交通也相对落后,地处偏远农村的父老乡亲家里有了啥事需要通知亲戚的,大多会选择一个逢集日到集市上赶集。
  集市是物资交易的集散地,是十里八村人员聚集的欢乐场,也是消息传播的发布台。一旦发生了什么奇闻怪事、重大新闻,在集市上一传十、十传百会迅速传播开来,不久就沸沸扬扬、众人皆知了。有事的家庭需要告知亲戚,会早早来到集市上,等候在亲戚家通往集市的主要街口,眼睛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子。如果发现亲戚所住村庄附近的熟人,会赶紧跑步上前,或亲热地拍拍肩背、或热情地拉住胳膊,示意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彼此站定或蹲下之后,有事的人会非常客气地说,我想麻烦你帮忙给某某捎个信。随后把要捎信的意思慢慢地说给那人听,直到那人明白。意思交代清楚后,要捎信的人会再次表示感谢,捎信的人也会非常热情地说上一句:“那不是事,我保证回去后就把信捎到!”
  那年代,手机尚属稀缺品,固定电话也不是太普及。乡村道路每逢下雨,在人踩牛羊踏的情况下,会泥泞不堪,每走一步,脚下都会粘上泥巴。一般遇上阴雨天,乡亲们很少出门,除了家里有非办不可的急事,如红白事等,才会出动壮劳力赶集。在出发前,赶集的人会穿上胶鞋、打上雨伞,腋下再夹上一两个蛇皮袋,或是用扁担挑上两只竹筐,用来盛急需置办的物品。
  要捎信的人,大多也是在阴雨天家里有了急事,亲戚家又相对远些,才抱着侥幸的心理选择在集市上等人捎信。
  找人捎信也有尴尬的时候,有时候找的捎信人因为要办的事多,把要捎的信忘了,以至于造成了遗憾。那年,村里一位大爷突然病重,适逢汛期,家里一时忙得焦头烂额,大爷的儿子在集市上找人给远在二十里外的妹妹捎信,结果,直到大爷离世也没能再见到女儿一面。原来,捎信的是个粗心人,把要捎的信忘了。还有的捎信人,稀里糊涂地把意思传达错了,让叫捎信的人哭笑不得。
  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亲戚之间一个电话,就能说得一清二楚。水泥路也早已通村到组,阴雨天照样能开车出行,泥泞不堪的土路时代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