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诗经》文化的重要源流地

版名:驿文化
    王东/书

  文/刘康健
  (上接A6版)
  《诗经》中的“周南”涵盖驻马店地区
  《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等11首诗,有东周作品,也有西周作品。武王灭商后,地域扩大。为加强统治力量,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以陕县的陕塬为界,往西归召公管理,称召南;往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称周南。
  《诗经·周南》泛指周公统治下的都成洛阳以南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所以,就有了“汉广”的“汉水广矣”。就有了“汝坟”的“遵彼汝坟”。《毛传》载:“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这段话大意是,“诗”的意义很重大。比如“风”,从上至下就是“化”,从下至上就是“刺”,不过“刺”是委婉的、好意的规劝。不管是“化”还是“刺”,目的都是让人们“发乎情”“止乎礼义”。从上“化”下,首推周公旦。“周南”的含义,是指周公旦的高尚德行自北“洛阳”向南方地区传播“王化”,即“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重修汝宁府志》明确指出:汝南史称周南。位于“天下之中”的房国,自然属于周公旦十分关注的重点。因为从西周初年,房国因与周王室联姻被封为伯爵侯国,最早是平舆姑娘太任西嫁季历,生下周文王。西周前期康王(成王子)、昭王父子两代君主都娶房国之女为妃,“周天子”穆王(姬满)就是房后之子,即遂平的外甥。房国在西周中期以前,一直与周王室保持着姻亲关系,文武全才的尹吉甫成为宣王的辅佐大臣,也在情理之中了。作为一个生于房、食邑房、卒于房的诗人尹吉甫,无疑受到巨大的影响,民风淳朴,处处歌声,使他自幼就受到诗歌之风的熏陶。所以,把《周南》排在《诗经》中《国风》的最前面,可能是尹吉甫特意编排的。
  著名学者邵奉公在《天中草木故事》中指出:在研究驻马店的草木时,有不少草木都在《诗经》有过描写。我查了一下,如“荇菜”“兰草”“薇”“车前子”“葛藤”“卷耳”“艾草”“木瓜”“甘棠”“蒌蒿”“萱草”“木槿”等几十种植物,至今仍生生不息在天中大地上。当然,在别的地方也有。周朝时候,为掌握民情,周朝政府专门设置了采诗官一职,每到春节过后,这些官员便摇着木铎到民间采集民谣,采到后便层层上献,直到传诵给周天子和朝中大臣。周天子和大臣通过这些民谣了解民间动态,作出相应政策规划。尹吉甫对这一行当是熟悉的。尹吉甫是否采摘过“荇菜”“卷耳”“木瓜”,已经不得而知,他的生活中一定离不开这些草木。至少,尹吉甫听到了“汝坟”的声音: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第二个整理《诗经》的人是孔子
  《诗经》能够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得益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左传》记载,在东周(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的吴国公子季札,在孔子8岁的那一年(公元前544年),到鲁国来观鲁国宫廷上唱《诗经》,即所谓的“周乐”(周朝天子宫廷的雅乐),表达他对于《诗经》中二南(周南、召南)的看法时,季札指出:“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即指出二南的创作时代是周朝打下天下之初“始基”,而尚未平管蔡乱事等平定天下之前,“犹未也”。但是诗中显示出了那种要平定天下的企图心,“勤而不怨”。即季札指出了“二南”篇创作时代,是在成王即位初管蔡乱事未平之前。
  从公元前544年到公元前484年间,民谣已采集两万多首。这么庞杂的民谣数量之多,反映面之广,对个人而言,简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有着丰富从政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孔子面对如此浩瀚的民谣,自然是爱恨交加。爱,是因为它来源广泛、取材丰富、反映真切、情感真挚。恨,是因为它太过庞杂、龙蛇混杂、良莠不齐,甚或有的还粗俗到不堪入目。以复兴周文王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当仁不让地择其善者而辑之,其低劣者而删之。在他大刀阔斧编删下,周王朝收集的两万余首民谣,加上周王朝流行下来的“雅”“颂”体,编辑成了篇目为300首左右的《诗》,把它作为教育门生的教材。因此,当门生子贡在对话中引用《淇奥》诗句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回答:“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编辑《诗》并把它作为教材是孔子的创举。这一创举也深深地影响了汉代及以后的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便把孔子精心编撰过的《诗》列为“六经”之首,《诗》也从此成为后世传扬的《诗经》了。
  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整理《诗经》的?《论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自卫反鲁”,是指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时间是在鲁哀公十一年冬,也就是公元前484年。这一年,孔子68岁。“乐正”,就是正其乐章和乐音,或者说,调整乐曲的篇章和音律。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前,有过“孔子迁于蔡三岁”的经历,《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对孔子自陈迁蔡的时间有下列三说。《管蔡世家》:“(昭侯)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孔子世家》:“冬,蔡迁于州来。是岁鲁哀公三年,而孔子60岁。”钱穆《孔子年表》:“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自陈如蔡,被兵绝粮。在蔡见叶公,遂返卫。吴伐陈,楚救陈,孔子绝粮在其时。”据《左传》哀公元年,楚围蔡,蔡降,楚使“疆于江、汝间”。哀公“四年春,王二月庚戌,大夫公孙翩射杀蔡昭侯”。据此,则孔子入蔡为哀公四年,与《孔子世家》符。《管蔡世家》不足据。钱穆谓孔子自陈入蔡为哀公六年,此说亦不足考。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孔子“入蔡三岁”都干了什么。现在驻马店市现存的孔子履历遗址,有很多处,如:西平县仪封镇北的“孔子见封人出”,上蔡县蔡沟镇的孔子晒书台、孔子手植银杏树、孔子困蔡沟处,新蔡县的子路问津处等。汉代著名学者蔡邕曾写过一通“孔子履历碑”,明代尚在上蔡白圭庙中立着,现在已经不知所终。《重修汝宁府志》中还有诸多名人如刘禹锡、韩愈、颜真卿、欧阳修、苏东坡等到此,写下的颂扬孔子入蔡的诗词。清知县王元梅的一首《汝坟枚肄》,对周南的“汝坟”做了新的解读:“溯源天息水澄寒,条肄条枚露半含。人向汝坟思父母,从知王化及《周南》。”此诗不但讲述了“汝坟”的地点,还讲述了“王化”是从北向南的,指出驻马店就是周南之地。
  为什么孔子“在蔡见叶公,遂返卫”,并在“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里面大有文章。虽然,还没有太多的史料来证明,孔子“入蔡三岁”跟搜集《诗经》有关。不过孔子在“周南”生活了3年,带着七十二弟子到处讲学,而且还教出了“孔门六贤”,不可能对这里的民歌熟视无睹。遥想当年孔子自卫反鲁的路上,牛车上一定放着《诗》,还有在蔡地搜集到的诸多民歌。蔡地的民风和诗歌,“然后乐正”时发挥巨大的作用。
  当孔子在鲁国开始编删《诗经》的时候,中原房国人已经在荆楚之地的房县生活了45年。随之迁徙的《诗经》和“中华诗祖”尹吉甫的故事,在江汉一代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