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实干铸就残疾人事业新辉煌
      张银良 (中) 看望盲人按摩师。

  开栏语 近年来, 我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驻马店 “好人之城” 品牌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本报从今日起开设《 道德模范在身边 》 栏目, 将陆续刊登张银良、 贺新义等10位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
  德不孤, 必有邻; 德者先, 从者众。一个好人, 是火炬, 照亮更多人前行; 一群好人, 是太阳, 引领更多人奔跑。
  让我们走近身边的这些道德模范, 感受道德的力量。 
   □全媒体记者郭建光文/图
  对于驻马店 60万残疾人来说,他们的“当家人”张银良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张银良 3 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从小就有当赤脚医生为民治病的念头,一直到他担任驻马店市残联负责人。30 多年里,他带着对残疾人的亲劲、抓工作的韧劲、干事业的拼 劲 , 被 赞 誉 为“三劲汉子” 。他带领驻马店市残联成功探索出“医教结合、融合教育”的康复教育“驻马店模式” ;创造出“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和“互联 网 + 分 级 诊 疗 ”健康扶贫的经验。尤其是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已经列入中国残联章程,在全国推广,并受到联合国的高度关注。
  10 年来,他组织免费培训残疾人5.7万人,实现就业创业近 4 万人。为8000 多名贫困残疾人 实 施 了 危 房 改造,为 1 万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15.7 万困难残疾人发放了两项补贴,为 1300 多名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 提 供 了 就 学 资助。在“女娲文化之乡”的驻马店,人们流传着现代版的“补天”故事。残疾人难,重度残疾人更难,人生如同塌了天。张银良说: “我愿以此身补天裂! ”
  “每个残疾人都和我 ‘断了骨头连着筋’ ”
  “我父亲对残疾人比对亲人还亲哩。 ”女儿对此很不理解。张银良语重心长地说: “残疾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断了骨头连着筋啊! ”在泥泞的田野上,曾经当赤脚医生的张银良背着药箱子迎着凛冽的寒风,走村串户免费为残疾人看病。他的诊所成了残疾人的家,残疾人穿走他的衣服、鞋子,吃光他锅里的饭,实在走不了的残疾人还睡在他的床上,张银良就睡在冰冷的地上。药架上的药空了,张银良就掂一把铲子去挖草药,煮一锅锅的草药为残疾人治病。为此,张银良结下了几十个残疾人“亲戚” 。
  从基层走上驻马店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岗位的张银良,立下铁规矩:残疾人的事情大如天,纵然是睡觉也要想着残疾人的冷暖;残疾人的诉求大如天,即便是下刀子也要去办;残疾人的脱贫大如天,千难万险也要坚决帮扶!
  有一年全国爱耳日,一大早,平舆县庙湾镇大卢庄村,有听障的郑凯文与奶奶拉着手站在村头,看着浓雾中的张银良手里拿着书包和学习用具,趔趄着步子走来。郑凯文的奶奶哭着说: “如果不是银良给俺孙子配耳蜗,常来俺家帮忙,俺家的天早就塌啦! ”3岁的郑凯文先天性听障,爸爸、妈妈是聋哑人。听说河南省残联为聋哑儿童配备人工耳蜗,郑凯文的爷爷奶奶赶到驻马店,可是人工耳蜗已经分配完了。张银良安慰老人,无论如何也要为小凯文争取一个名额。送走小凯文的爷爷奶奶后,张银良赶到郑州、北京,最终争取到了一个名额。
  信亚娟是一位下肢残疾女孩,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张银良知道后千方百计找到她,拿出自己的5000元奖金交到信亚娟手里,对信亚娟说: “有我在,就有你的明天! ”张银良多方寻找医生,为信亚娟治病,开导她树立生活信心,并安排她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工作。信亚娟自强不息,努力工作,在2018年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我离残疾人越近他们就离困难越远”
  2019年农历大年初一, 西平县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的人员看到张银良出现在寒风呼啸的大路上时, 不禁欢呼起来 “银良哥又来和我们一起过春节啦! ” 张银良系上围裙, 撸起袖子说:“今天吃饺子, 我来包! ” 接下来, 张银良像在自己家一样忙活起来, 洗菜、 剁肉、 拌馅儿。 张银良亲自端着第一碗饺子, 来到重度残疾人老李的床前, 对躺在床上的老李说:“老李哥, 你别动, 我来喂你吃。 ” 老李吃一个饺子, 落一串泪珠。 这是张银良和残疾人一起过的第十个春节。 每个有残疾人的地方都会留下张银良的足迹和汗水。 有时大雨倾盆, 有时风雪交加, 同志们看到道路泥泞, 劝他别走太远的路。 可张银良却说:“我就是要用行走告诉每一个残疾朋友, 路就在脚下! ” 这些年, 张银良拖着残疾的腿行走了5万多公里的路, 走进了20多万残疾人的家庭, 看望了30多万残疾人。 张银良说:“我离残疾人越近, 他们就离困难越远。 ”
  细心的张银良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驻马店60万残疾人缺少一所康复中心。 张银良一边向领导汇报争取支持, 一边到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很快得到市委、 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批了15亩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 为了早日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 张银良白天工作, 夜里到工地上与施工单位沟通,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平舆县庙湾镇残疾青年杨文领, 父母离异, 和奶奶相依为命。 当张银良冒着倾盆大雨来到杨文领家中时, 杨文领生病躺在四处漏雨的老屋里。 张银良心疼得眼泪打转, 立即带杨文领到医院看病。 天晴后,张银良又帮助杨文领家修补了破旧的老屋, 掏钱让杨文领学习家电维修技术。 杨文领掌握了家电维修技术后, 张银良又帮助他在县城开了一个家电维修店。 杨文领到了该娶亲的年纪, 张银良一趟趟地跑到当地妇联, 亲自给杨文领当红娘。 大婚的日子, 张银良亲赴婚礼现场给杨文领当证婚人。 当司仪喊 “一拜天地” 时, 杨文领和新娘 “扑通” 跪倒在张银良面前说:“您就是俺们的天啊! ” 如今, 杨文领在平舆县城开了三家集销售、 维修于一体的家电超市, 生活很幸福。
  2018年2月6日,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到驻马店市调研残疾人工作时感叹道:“有张银良这样的残联干部, 是残疾人的福气呀! ”
  在脱贫的路上残疾人一个都不能掉队
  脱贫攻坚战斗打响后, 张银良对大家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残疾人一个都不能掉队。 ” 张银良带领大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 建立了残疾人基本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开展贫困残疾人精准识别、 建档立卡, 将全市8.1万贫困残疾人纳入建档立卡范围, 做到一户不落下。 同时, 还为11万多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组织县、 乡、 村三级残联进行了残疾人精准扶贫及建档立卡培训。
  张银良首创残疾人扶贫的 “造血” 法。目前, 驻马店市已建立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8个、 市级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5个, 县级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30个、 建立扶贫示范村10个。 通过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辐射带动、 安置就业残疾人1.2万人。
  一天, 张银良来到平舆县阳城镇重度残疾贫困户赵锅捞家, 赵锅捞因患脑梗塞导致偏瘫, 老伴去世, 儿子赵文豪在家照顾父亲, 根本无法脱贫。 张银良走访一家又一家重度残疾人家庭。 他发现,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 致贫一家人。 张银良陷入沉思, 当路过一个乡级养老院时, 他忽然想到, 能不能在驻马店探索对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路子, 托养一个人, 解放一群人, 致富一家人。
  在市委书记陈星、市长朱是西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驻马店市目前已建成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96个, 入住重度残疾人4016名, 实现了托养全覆盖。 托养中心为重度残疾人家庭人员提供稳定增收岗位, 彻底解放了残疾人家庭劳动力。 汝南县留盆镇的残疾人何铁锁和聋哑妻子曾是村里的贫困户, 在张银良的帮助下办起了养猪场, 年出栏3000多头生猪, 还承包了30亩地种植果树, 利用猪粪搞种植。 每年春节, 致富后的何铁锁都要宰杀一头猪给镇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送去。
  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这一新模式, 破解了重度残疾人家庭的脱贫难题, 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誉为 “驻马店模式” 。
  “行道艰难时, 他是拐杖; 目光黯淡时, 他是光明。 面对60万残疾人的期盼,他又成了灯塔, 放射着希望的光……” 这是张银良被评为2014年 “感动中原” 十大年度人物时, 评委会的颁奖词。 张银良先后被授予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 、“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河南省劳动模范” 等荣誉, 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2018年8月,张银良被授予“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