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炯
我的老家在农村, 平时不管多忙,我总是要抽出时间回去看看。对于我出生、 成长的那个地方, 和那些关爱我的父老, 我一向怀有深沉的情感。然而最近两年, 却有些不忍回去了。村庄依然, 只是越来越冷清, 年轻人大都外出寻找自己的前程去了, 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们除了要在田里躬耕劳作,还要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 接送孙子上下学。偶尔清闲的时间, 这些老人们会坐在村前的路边, 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偶尔抽根劣质香烟, 看着生命消散在香烟的余烬中。老去就是这样, 越来越冷清。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 老龄化情况最特殊的国家。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养老问题已构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十分突出。最大的孤单是老去的孤单, 因为他们缺乏亲人的关爱。“空巢老人” 并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早已成一种社会现象。唤起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蔡县张湘东和柳书波两位作家,通过对农村养老状况大量的实地采访和资料查阅, 用纪实的手法, 以故事的形式, 将当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全景式进行展现, 著成长篇报告文学 《农村养老在中国》 。
《农村养老在中国》 分为上下篇。上篇为 《乡村老人的悲歌》 , 作者用一个个案例, 将农村留守 “空巢老人” 的孤独和寂寞、 无助和无奈等生存状态和境遇呈现出来, 让读者感同身受, 并对他们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进行了鞭挞, 进而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和深思。下篇为 《真情无限暖夕阳》 , 对新时期农村养老孝亲典型事例大力推介, 对各级政府救助政策进行详细介绍, 积极传播正能量。正反对照, 以期通过家庭、 社会、 政府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在农村更快更好地建立起符合我国乡情的养老、 救助、 安慰机制, 让广大农村老人 “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 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习近平主席强调, 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作家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做到胸中有大义, 心中有人民, 肩头有责任, 笔下有乾坤。这个时代不断涌现出很多精英, 各个领域出现 很 多 英 雄 模范, 当我们目光的焦点都瞄向高处的时候, 底层的 人 们 谁 来 关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来记录这个时代的隐痛, 作家们拿起手中的笔来记录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因为他们不容忽视, 不能被遗忘。
文以载道, 说起文章的功用, 苏轼在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中赞扬韩愈说:“文起八代之衰, 道济天下之溺。 ” 文章的作用在于世道人心, 在于引起反思救疗。张湘东和柳书波这两位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以悲悯深情的情怀深入实地采访, 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下这些有代表性的空巢老人的人生故事, 目的是期望通过本书引起政府、 社会等各方面对农村养老问题更多的关注, 在农村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救助机制, 让生活在新时代广大农村的老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把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让农村老人、 乃至全社会老人都能过上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扶老养老传家久, 尊老敬老世泽长。 ”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尊敬关爱这个社会的老人, 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关注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 让他们不仅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终, 更能老有所爱, 老有所乐。这既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无法绕过的问题。期望能有更多的人以此为契机, 将尊老、敬老、 爱老、 孝老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发扬光大, 举全社会之力, 让农村老人, 乃至所有老人都能健康长寿, 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