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村都有这样的游园。
村头的小溪流动着园林的诗意。
□黄兢业/文 文俊营/图
西平县重渠乡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叫柳叶河, 河水叮叮咚咚歌着唱, 滋润着田野, 养育着大地。我出生在柳叶河畔, 柳叶河从我眼中淙淙流过……
柳 叶 河 发 源 于 小 洪 河 支流,它穿越京广线,出西平县城东南圈出了一个小镇—重渠乡,远近俗称“重渠桥” 。据西平县志载: “重渠,原名许有店。元大德年间,西平县知县李不作在城东南十八里柳叶河上建一石桥,时为西平县境内最大桥梁。 ”大桥建起后, “原小木桥与新建大石桥并行未废,故名重渠桥” 。每当我踏上这座古老的青石大桥,心头便飞翔起无尽的遐想;每当我翻开那本厚重的县志,重渠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和共产党人勤政爱民的光辉形象,便像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耸立在我的面前。
柳叶河激情的浪花从我眼中流过。
一九五八年, 那是个火红的岁月。我牵着母亲的衣角, 第一次来到了柳叶河畔, 来到了重渠桥下游500米的地方。我爬在柳叶河大堤上, 看父辈们 “让河水让路, 让高山低头” 的伟大壮举。阳光洒在宽阔的水面上, 大干快上的口号声流淌在汩汩的河水里, 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九五九年夏天, 我再随着母亲来到柳叶河畔时, 一座大坝巍然耸立在了面前, 重渠桥下呈现出一个水光潋滟的平湖。大坝泄水处, 父辈们安装了三座石磨, 泄出的水流推动石磨欢快地旋转着, 人们把粮食倒向石磨, 雪白的面粉飘落在磨盘上。母亲告诉我, 那叫 “水打磨” 。
柳叶河汹涌的浪花从我眼中流过。
一九七五年的八月,连日的暴雨冲垮了河堤,柳叶河水发出了惊涛骇浪般的咆哮,重渠乡成了泽国。耕地淹没,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洪水冲毁了家园,但冲不跨党和群众的意志。洪水过后,祖国从四面八方伸出了援助之手,派来了医疗队、机耕队。当地党委迅速组织群众,秉承“一年恢复、二年发展”的理念,带领群众投入救灾、发展生产。通过统一规划,大干苦干,至一九七八年底, 全乡群众都脱离了庵棚, 住进了整齐漂亮的红瓦房。当地群众高兴地编了一段顺口溜: 七五 · 八洪水狂, 重渠公社成汪洋, 冲倒了偏房盖正房,冲倒了草房盖瓦房, 幸福全靠毛主席, 人民感谢共产党!
柳叶河欢快的浪花从我眼中流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冲锋号, 重渠乡人民伴随着柳叶河那欢快的浪
花, 也溶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潮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在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重渠乡的老百姓奔向富裕安康的广
阔道路,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折, 建
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特别是步入习近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
乡党委、 政府秉承 “创新、 协
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
理念, 把人民的利益摆在了至
高无上的地位, 乘势而上, 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美好
家园的新航程, 结合当地实际,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精准施策, 发力脫贫攻坚。全乡建起了五千亩以上的花生、 黄金梨、 金针菇、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创建森林农村, 改善人居环境; 招商引资, 在家门口开办了服装厂、电子厂。
通过几年的努力,重渠乡大地披绿,有水皆清,四季花香,万木鸟鸣,原野装扮锦绣,大地绘成丹青。今天,当你走在重渠乡宽阔的街道上,两旁的高楼、超市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流光溢彩的夜晚,少男少女、大伯大妈们和着欢快的音乐,在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广袤的大地,道路阡佰交织,树木纵横成行;一座座菇棚、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地撒在彩色的田野里。人们哼着小曲,采摘着金针菇、木耳和新鲜蔬菜,享受着劳动与收获的欢乐,然后把产品打上商标,运往漯河、郑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梨花, 杏花, 桃花, 油菜花次第盛开,吸引着一拨又一拨踏青赏花休闲娱乐的游客,旅游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农家乐”应运而生。重渠乡的景色美如画,重渠乡人民的生活甜如蜜。
柳叶河淙淙地奔流着。
柳叶河见证了建国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个小镇建设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它是我们国家变迁的一个缩影。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渠人民高举习近平中囯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的伟大旗帜,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重渠乡将变得天更蓝,地更绿,人更美,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加富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