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蔚华
欲速则不达。几乎所有的专业古筝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慢练”的重要性——慢练的最大优点是来得及想,来得及准备,来得及根据视觉和听觉得到的反馈信息,调整和修正缺点和毛病。初学古筝时,因为急于求成经常被老师批评,进入第三个年头,愈发体会到慢练的重要性。慢一点、再慢一点,你才能发现和领会手指的弹奏动作、触弦感觉、音乐分句、音色控制等细节。“急就章”、仓促上马,一定演奏不出曲子的精华和味道。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每天的基本功练习虽然枯燥,却是进步的基石。坚地基,才能建好楼。碰到困难就跳过,遇到障碍就翻篇,跌跌撞撞地前行,总有一天会遇到越不过去的鸿沟。你在学大曲子,别人在练基本功;你继续学大曲子,别人仍在练基本功。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别人已经在感觉音乐、感受灵魂了。当你明白错误,回头练习基本功的时候,你才发现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供挥霍,而之前养成的坏习惯想要纠正又是那么难。
不要轻言放弃。选择自己爱的,爱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就不要轻言放弃。不是没有碰到过“拦路虎”,渔舟唱晚的快板、浏阳河的双手连弹……当一步步走来,回望那些曾经视为高不可攀的“大山”,觉得并没有那么难越。所以,不要轻言放弃,爬过这个山坡,你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人生有舍才有得,逼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刚学按滑音技术的筝友手上磨出了血泡,问:怎样才能不疼?答:血泡下去变成茧子就不疼了。还有那些被压缩得越来越少的美容旅游、周末电影、闺蜜小聚等休闲时光,每一次的“享受”之后,必得挤出休息时间“恶补”功课。友曰,习筝本为乐,何苦要自虐。可自律如抽丝,放纵如山倒。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易,毁掉它却是分分钟的事。
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初练琴时,总觉得只有晚上是相对集中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练一两个小时。后来发现,碎片化的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早晨早起一会儿、午饭前的半小时,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可以高效率地练习几把,巩固一下手感。不要小看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一样可以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很重要。错误的方法既不科学,还浪费时间。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比如,练曲子时不要“一遍一遍走完”,而要把错音的小节,拿出来单独“啃”;曲子刚练熟时不要急于提速,要把每一个音弹准、弹清楚,在慢中求完整、在快中求清晰。不要“不带耳朵”地机械弹,明明节奏、音准都不对,却置若罔闻对着琴谱过完了事。不走心,什么时候也弹不好。为什么同样的练习时间、同样的练习曲,效果却大相径庭?很多时候就在于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没有一口吃成的胖子,更没有什么所谓的速成,只有老老实实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反复练习、用心揣摩,才能有所提高。
好的专业老师很重要。一个专业的好老师,不会以教曲子的数量多少论英雄,而是注重强基础找乐感,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耐心地纠正你的错误,传授正确的方式方法和学琴为人的道理,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我很庆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马超老师虽然年轻,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总是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错误,加以纠正,而且对基本功的练习,要求非常严格。相信每一个师从他的学生,终有一天会感激正是他的严管“慢”教,才使自己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让音乐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是只有有音乐细胞的人才会爱上音乐,五音不全如我,一样能从中感受律动之美,并为之陶醉。
音乐是心灵跳动的声音,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唤醒、触动、熨烫你的内心,学会欣赏它、感受它,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不止是音乐。不要相信“人过四十不学艺”,学习,永远在路上;出发,什么时候都不晚。
尊重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首先做人,其次才是古筝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