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十九载耕耘不辍
王栓把千亩荒山变果园
    王栓在自己的果园里。

  □全媒体记者许静通讯员崔文庚文/图
  “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6月12日,记者来到确山县三里河街道秀山脚下的“秀山龙泉生态园”,见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王栓。
  走进生态园,王栓正和老伴在杏园里捡拾树上落下的果子。1950年出生的他,虽已近古稀之年,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记者问他这么多年倾尽积蓄,不辞辛劳地绿化荒山时,他说:“秀山不秀,土层薄,石头多,满山找不到几棵树。我们贫穷的日子传了一代又一代,只能对着荒山秃岭叹息。2000年,我把荒山野岭承包下来,当时想的是,如果发展林果业,即使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但栽种的树木也可以绿化荒山。”出于这样的初衷,他踏上了艰难的绿化之路。
  艰难困苦不屈不挠负重行
  自从打定主意后,王栓就做好了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的准备。
  上山没路,他就用锄头、撬杠、洋镐一块块清理石头,然后拉着架子车挖土回填,再跑到几公里外捡拾废弃的石子铺在路上。像愚公移山一样,每天一米一米地往前铺,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一条长约1.5公里,宽约3米的道路终于修成了。“撬石头时要跪着才能完成,膝盖上经常伤痕累累,久而久之,落下了后遗症,至今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王栓说。
  路修好后,王栓开始规划植树的品种。较高的地方栽种松树、橡树、油桐、板栗,相对平坦的地方种上经济果木。为了种树,他卖掉粮食和牲畜,骑着自行车到汝南园林学校找专家咨询,引进了凯特杏、金太阳杏、油桃、黄金梨、巴西李等当时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品种。面对难懂的种植技术,他搬着字典一字一句地学,在摸索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树木的嫁接、施肥、修剪等管理技术。
  说起挖坑、植树、浇水、管护的经历,王栓更加动容,仿佛回到了那些孤苦难忘的岁月。由于老伴和孩子不理解,村民们也冷嘲热讽,他只好一个人干。每天带着凉馒头和水,从早到晚、风雨无阻,大年三十还在山上忙碌。老伴心疼又气愤地吼他:“以后不要回家了,去和你的树过日子吧!”
  水是保证树苗成活的关键所在,开始栽种时,他步行到一公里以外的龙泉边挑水,肩上被扁担磨出了道道血痕,一碰就火辣辣地疼。后来,为了以后的发展,他决定建一个蓄水池,引水下山。砌池时由于地势高,每次只能搬8块砖,他用书包背水泥和沙子,然后拉一车水管埋好,像蚂蚁搬家一样,用时7个多月终于完成蓄水池的建设。说到这里,他满脸自豪。20年来,因为植树、修路、刨树坑,他用坏了几百把锄头,穿坏了300多双胶鞋,在他的努力下,秀山变青了,水变绿了,空气新鲜了。
  风雨彩虹有志之士事竞成
  王栓的生态环境建设如今已初现规模。昔日满目苍凉、飞沙走石的黄土荒山,已成为林木繁茂、枝缠藤绕、果木飘香的青山、金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2015年起,王栓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殖芦花鸡,并在2016年办理了营业执照,注册了“龙泉”商标。这些吃草籽、喝泉水长大的土鸡,已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各地。如今,他年出栏土鸡一万余只,土鸡蛋数十万斤,年收入数十万元。目前,王栓共向40多家超市供货,品牌也愈叫愈响。
  富起来的王栓没有忘记乡亲,个人出资无偿修路,还不计成本让村民到果园自由采摘,然后去城里贩卖,以此增加收入,为全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他说,只有大家富才是真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