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我的老家在豫南淮河岸边,民风淳朴,待人厚道。特别是邻里之间,家里来了客人,我请你作陪,你邀我入座,情意浓密到几乎不分彼此的地步。
我家东邻的女主人,说话嗓门大,因为娘家是淮河对面的罗山人,蛮腔特重。我们一群孩子就叫她“蛮大娘”,经常学着她的蛮腔逗她,“大娘,你搞么事噻”,这时她就会破口大骂,她一开骂,我们就一哄而散。“蛮大娘”心肠好,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包饺子,她都会在没吃之前盛上满满一碗送到我家,“一个人尝两个,看看有味不?”谁家里要是有个啥事,需要人手,她总是慌前忙后,像自己的事一样。
当然,如果有一天我家来了客人,母亲也会把开锅的饺子左右邻居各送一碗。小孩子护食,有时候害怕包的饺子不够吃,嘟囔着不让送,母亲就会板着脸说:“人家有好的给你送,你也得还人家个情,可不能吃独食,乡里乡亲是相互的!”
每年临近年关村里杀猪那天,母亲也会把煮好的肉、猪血之类,东邻送一碗,西邻送一钵。
缺衣少食的岁月里,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碗弥漫着香气的荤腥肉食,饱含着浓浓的情,邻里乡亲之间在这浓情蜜意里愈发热络。
如今,饺子早已成为生活中的日常,然而,小时候邻里之间送饺子、送肉食的情景怎么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