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园公园晨曲。
□武晋豫/文宋永亮/图
蔡地是一片古老厚重的土地,自伏羲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开垦耕犁,中华文明便在这里世代传承。她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成了华夏的重要根基。蔡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降神草,地生白龟;天赋厚土,地赠黄金;蓍草佑之,白龟护之,世世代代养育着这片土地的生灵,延续着华夏血脉源远流长。
上蔡追随祖国的脚步,风雨兼程;跟随时代脉搏,奋勇前行。蔡河讲述着上蔡的传奇故事,古城记录着上蔡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沧海桑田,70年弹指一挥间,70年旧貌换新颜。穿越时空隧道,笔者追寻上蔡70年发展历程,寻找令人感动的记忆,以所见所闻展示上蔡县城70年的发展轨迹。
子规啼血唤春归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列强侵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蔡和全国的命运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战乱不断,驻军勒索,匪患蜂起,攻城劫寨,致使村落为墟,一片焦土。土匪趁势而起,袭扰各地,加之洪水干旱,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近代见诸志书的天灾人祸就有几十次之多。
据《上蔡县志》记载:民国10年(1921年),大水淹没庄稼,民房倒塌无数。民国11年(1922年)豫西老洋人率万人,攻破县城,俘虏走富豪数千人。民国16年(1927年)北洋军阀之一奉系至蔡,军纪败坏,老百姓深受其害。1930年,匪首赵圭聚众3万人,烧杀奸淫,掳掠绑票,危害群众严重。1930年夏大水成灾,秋禾无收。1932年,大饥荒,民食树皮草根。1942年秋,大旱,秋禾全部枯死,颗粒未收。1943年大饥荒,群众树皮树叶食尽,县境饿死人甚多。1943年夏秋间,蝗虫成灾,飞翔于空,遮天蔽日,栖于地上,厚达寸余,农作物的茎叶果被吃尽。1941年,日军在县城大肆烧杀,县署、县初中、武津中学、公安局,民生工厂和部分民房被付之一炬,城内人民财产被洗劫一空。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提起民国31年,至今还心有余悸。生于1913年的上蔡籍老人赵以浩讲:“新中国成立前经常闹灾荒,地主囤积粮食高价出售。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贫苦农民以挖野菜为食,终日不得一饱。”
现年96岁的尚景熙说:“我小时候经常跑反。那时自然灾害和兵燹不断,除大股土匪外,小股土匪也经常打枪骚扰,吓得人们东躲西藏。社会动乱之下,生活极为贫困,特别到了春天,除了吃糠咽菜,就是盖锅断炊。”
家住芦岗街道曹庄、现年56岁的曹留柱说:“我小时候听父亲讲,解放前,我们这一带有一家大地主,有几十顷田地,但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好面馍,基本上是花卷。普通老百姓经常食不饱腹,一到青黄不接时(过了春节到收麦这段时间)就有人出去讨饭。”
多灾多难的中国,多灾多难的蔡地。外国列强蹂躏如梳、官府官军盘剥如篦子、土匪横行暴敛如刮刀,在百姓身上盘剥一层又一层。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忆苦才能思甜,我们要永远记住那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人间正道是沧桑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一声炮响,上蔡人民翻身得解放。百姓满腔热情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建国前,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产品单一,上蔡几乎没什么现代工业,只有几家手工作坊。生活必需品大都标有洋字,几乎全靠进口,什么洋犁子、洋耙,洋布、洋灰,甚至火柴都称为“洋火”,要靠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上蔡工业突飞猛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上蔡工业在全市也是数一数二。在我的记忆中,上蔡县城有服装厂、竹器厂、丝织厂、棉织厂、化肥厂、粮油加工厂、鞋厂、棉花厂、木器厂、五金厂、食品厂等,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上蔡故城即今上蔡县城,始建于秦,是一座小土城,历史上屡受洪水冲击和战乱毁坏,复修次数无法计算,仅明代以来就有10多次。
《上蔡县志》记载:上蔡解放后,上蔡城基本维持明清旧城轮廓,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东、西、南、北大街,每条大街都有几条又窄又深的小巷。小巷都是砖渣路面,一遇大雨,泥巴大水,几乎断行。出入县城就一条西(平)上(蔡)公路,路况很差,当时有个顺口溜:“一到上蔡县就知上蔡乱,一到上蔡城就知上蔡穷。”
因为仅有一条西(平)上(蔡)公路通向外地,凸凹不平,当时出差归来的人,如正在昏昏欲睡,被强烈颠簸惊醒,就知道已回到上蔡县了。
据《上蔡县志》记载:“1964年5月西(平)上(蔡)公路由砖渣简易路改成石子路面;1971年6月西(平)上(蔡)公路沥青路面铺成通车。”
整个上蔡县城就西街有一口甜水井,大部分居民喝的是涩苦的碱水。小时候经常看到拉着架子车沿街买水的商人。《上蔡县志》记载:“1966年夏,县自来水厂筹备成立……1969年8月供水,结束了县城百姓吃碱水的历史。”
经历过贫困和动乱的蔡地百姓珍惜和平生活,把激情和朝气倾注在工作中,工厂和农村比、学、赶、帮,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异常高涨。据曾在上蔡县建筑公司当工人的赵文典说:“当时工人上班都很自觉,不用喊,吃了饭放下碗就走,加班加点分文不取。不论酷暑严寒,不管是经理、副经理都坚持到工地,和一线工人同吃、同劳动。”
虽然那时物资依旧短缺,但人们精神富有,幸福指数高,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座右铭,把学雷锋、舍己为人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上蔡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淡妆浓抹展新姿
进入新时代,笔者目睹了蔡地的巨变。当老朋友们聚在一起时,都会说,在习总书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下,上蔡变美了、变绿了、变亮了。现在上蔡城到处生机盎然,到处莺歌燕舞。
漫步在上蔡城,美丽画卷随着目力铺展开来。一座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居民洋房如耀眼明珠,柏油路面干净整洁。登上北城垣的烽火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蔡国故城遗址公园,公园依城壕而建,小巧玲珑、精致典雅。公园内塑有“天下第一丞相”李斯铜像,面目深沉凝重,好像述说着人间沧桑。
夜晚华灯初上,上蔡城霓虹灯亮起,流光溢彩,中国结彩灯沿路伸向远方。三三两两漫步的市民有说有笑,幸福之情写在脸上。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最耀眼是故城四周建了四座人工湖。上蔡建设者大手笔、大气派、大力度,上蔡周围东西南北方建有凤凰公园、杜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四座公园,每个公园都建有人工湖,用水滋润着上蔡、妆点着上蔡。
近年来,上蔡县着眼于构建“驻马店、漯河、周口三市之间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净、绿、亮、美、畅”标准,着力加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坚持硬件和软件、新区和老区、地上和地下、宜业和宜居“四个统一”,做好以路扩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五篇文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上蔡县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模式,道路修道哪里,绿化就到哪里。特别是近10年,城市融入森林,森林植入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
县长李卫民在2019年政府报告中说:“上蔡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完成造林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6%,圆满完成森林城市创建任务。”
古城交通迅猛发展。四通八达的公路连接各个乡村;城区65条凸凹不平背街小巷改建成整洁的水泥路;新建和拓宽的城区主干道宽阔明亮,绿化整洁,一路一景,路路不同,一条道路就是一条风景线;全长32公里四环快速路全面贯通;周(周口)驻(驻马店)南高速连接线、驻(驻马店)上(上蔡)快速通道正在加紧修建。一个联接城乡、辐射周边市县大格局、大框架的交通线路初步展现。
上蔡70年取得的成就折射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上蔡彰显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上蔡巨变是祖国由弱变强、由贫变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