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冬霞通讯员冯占华
本报讯“习惯了,我一辈子就爱写点儿家乡的东西。”8月20日,记者来到西平杨庄乡仪封村的赵星耀家中,他正在整理刚写好的文稿。
据84岁的赵老介绍,他1956年毕业于信阳高中,次年进入信阳师范短训班学习,毕业后进入灯塔人民公社(现西平县出山镇)民办中学任教至1963年,后返乡务农。
“几十年来,不管生活有多苦,我始终对文学充满爱好。我年轻时写了很多诗,近20年来偏重于研究家乡传统文化,仪封的历史我写得最多。”老人自豪地说,为查找史实和碑记,他天南海北地跑,找熟人托关系,获得了大量可靠资料和证据。
记者翻看他写的《仪封镇戏曲起源发展的调查》《仪封三桥的真实考证》《千年文明古镇的起落》等手稿。手稿字体工整,字里行间仿佛诉说着老人对家乡的挚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仪封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平说起仪封获得的荣誉如数家珍:2007年,仪封村被命名为“特色文化产业村”;2008年,仪封大铜器被确定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2012年首届“孔子文化节”在仪封举行,仪封获得“孔子办学圣地”称号,赵星耀被授予“封人见圣传承人”荣誉称号;2019年,仪封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内的“中国传统村落”……
“正由于我们有了以赵星耀为代表的无私奉献者,才有了仪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感谢他们!”刘德平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