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史,50年代文
学、文化的研究。
□夏天
长期在大城市生活的我们,常常分不清楚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会对中国由那么多各有差异的地方构成失察。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会首先关注一个问题,这个地方和我过去的经验差别在什么地方,但我也深知,只在这个层面提问的视角也极易流于猎奇。因此除了将自身经验相对化之外,如何从当地人的脉络出发,如何理解和回应当地人关心的问题,是考察更值得下功夫的地方。
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自然会对驻马店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产生兴趣,很幸运的是刚到驻马店的第一天就和驻马店市史志办主任赵心田、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康健座谈。
接受很多教科书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育后,我们常常会对当代文学的问题构造产生一些刻板的理解,如以文学思潮为主要线索的文学写作方式。在这样的历史图景中,各种长篇、中篇、短篇小说自然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绝对主角。而在这样的文学史理解框架中,致力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作家往往会被忽略。在这次座谈中,赵心田老师特地提到了驻马店最重要的小小说作家王奎山,这无疑会对我们造成冲击。赵心田老师选编了王奎山的全部小小说,两大本沉甸甸的书籍在手上,自然会想到这块土地上沉重无言的历史。王奎山的小小说写乡土生活与现代的碰撞,并且以戏剧化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乡土生活方式中建立起来的人情事理与不断产生新鲜事物的历史进程的摩擦,读来令人回味再三。
在座谈中,本来应该是我们向驻马店的老师多学习和请教,但刘康健老师反过来问我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可见,更加与这个网络时代的读者阅读习惯亲和的文学形式,让他们很困惑,这也是对网络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没能找到有效的阐释和创作的路径有关,也要求我们重新检视当下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方式是不是真的能够贴合他们实际的创作经验与文学感受。正阳县作协主席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介绍他们县里的创作情况更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文学史研究急需有所改变。
但即便是把小小说和报告文学都纳入文学史中,就能对当代文学的认识有所改变么?如果我们不首先改变狭隘的文学理解,不关注文学和社会真实状况的复杂关系,不注意文学和普通人之间的互动,我们的研究就很难推进,对研究对象也谈不上有所助益了。
在驻马店的考察,让我注意到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的群众文化工作。我成长的90年代,是文化馆比较萧条的时候,当时对文化馆的记忆是培训中心、电影院和展销会,这也是文化馆迫于市场经济的压力所作的调整,而这次汝南和驻马店市的群众文化工作,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得知了文化馆目前所组织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广场舞、合唱比赛、书法训练、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等,群众文化的建设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为了自己生存下去消极应对,而是主动去开展新的文化建设。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到下一步的工作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需要主动介入研究群众文化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状况。也期望依托于群众文化推广的形式,能够产生真正的、来自普通人的、包含他们的真实情感与期望内容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