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们在确山县中共鄂豫边省委旧址前合影留念。
□潘炜旻
8月20日到25日,我们在驻马店进行了近一周的考察。这次考察中,我们主要走访了驻马店市区、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汝南县天中山文化园等。一方面,我们通过考察各个地域的地形、建筑物,建立起对驻马店从传统社会到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与驻马店市地方史志研究所所长赵心田、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康健、市博物馆馆长谢辰、市文化馆馆长薛水生、市诗歌学会副会长王慧玲等老师座谈、互动,初步了解了驻马店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在短暂的时光中,驻马店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当下活跃着的文化人,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驻马店,虽隶属于河南省,但从“水文地理”来看,却与豫北的洛阳、豫西南的南阳等地不同。洛阳倚着伊水、洛河,南阳饮着长江水,而淮河水真正孕育了驻马店这片土地。因此,驻马店这片土地,在河南省行政区划中有其独特性。这条划分中国南北的淮河,从驻马店南部流过。而其支流汝河、洪河又穿越驿城区、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构成了相当发达的水系。我站在汝南县的古桥上向下凝望汝河,感到一种肃穆的平静,因为它曾庇佑过一方城池。当地的人们告诉我,麦收时节,全国小麦自这一带“开镰”收割,继而自南向北渐次拉开。我从这些讯息中体悟到当地人与自然共融的关系。但汝河、淮河历史上多次泛滥,使得这一带曾在历史进程中一度沦为“被牺牲的局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的治水行为相当频繁。人们修建了板桥水库(1951年)、宿鸭湖水库等库容颇大的水库,以及下宋水库、双沟水库等诸多小水库。它们或坐落在山地丘陵,或分布于平原,具有泄洪、灌溉的功能。这些大小不一的水库,多修建于1958年,显示了大跃进时期当地民众的能量,是当地人对人民公社最热切的记忆,也凸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另一重关系。现在,这些水利设施又转变为生态休闲区,以新的方式融入民众的生活。自然与人此时似乎达成了一种新的稳定。
除了水文,山川也塑造了驻马店的历史。驻马店市西部是伏牛山余脉、桐柏山低地丘陵,而桐柏山又与大别山相连,构成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这道屏障,成为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的交界。在近代史上,由于交通阻遏,这一带既是匪患丛生之处,也培育了革命的火种。尤其是当革命进入低潮,中共早期政策从夺取大城市转向农村时,这一带就成为贮存革命力量的重要区域。1935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王国华,将革命重心从确山县城转向确山西部竹沟、石滚河一带,建立豫鄂边省委,组建豫鄂边区红军游击队,开辟豫南游击根据地,展开了桐柏山3年的游击战争。王国华等人在与土匪、国民党势力交锋中,做了大量试验性的探索,展开了诸多细致工作,从而使这支队伍从最初的10余人扩大为200多人。这支队伍在抗战时期,扩大为1000余人,后被吸纳进新四军,开赴前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彭雪枫、王国华为首的第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继续以竹沟为中心,展开统战工作,不仅积累了诸多根据地经验,也为河南省委、中原局进驻竹沟镇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依托山区地理形势,别具韧性、活力的人群,携带着特殊的意识、关怀,塑造出一段独特的历史。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遗迹,如今已成为驻马店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正如座谈者所言,红色旅游景点,由于其义务教育的性质及整个中国的思想舆论环境,目前尚不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思想文化迅速变动的时代,保存这段历史的内在品质,激活革命历史的价值,将之转化为支撑当地民众的精神力量,考验着驻马店人的意识与创造力。
在驻马店的河流边、山川中行走,在与不同的驻马店人的交流中,我常常思考,这片河山大地,塑造了驻马店人怎样的性格。而当我们与不同的驻马店人交往、互动时,他们也无不从自己的历史经验、认知出发,理解着驻马店人的性情。他们给出了诸多认知:自嘲的、厚实的、精明的、韧性的、中庸的……他们将自己的性格叠加在全体驻马店人身上,他们思考着驻马店地域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但当我进一步思考后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不需要立即得出结论。在我看来,驻马店人的性格是多面而具有张力的:一代一代的驻马店人,在历史进程中,通过自身创造性的行为、经验,形成独特的个性。此外,每一个活生生的驻马店人,他们在这个地域中成长,倘若能够深刻省察自身与地域之间的关系,这个地域的风土对他们的滋养必定是复杂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刘康健先生为代表的当下驻马店文化界人士,他们所呈现的活力,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告诉我,最初的他们凭借对文学艺术的热情集聚在一起,并逐渐形成充满活力的团体,且至今保留着最初的激情。而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从文学艺术的视角观察驻马店,使得他们的文学艺术凝聚了一种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刘康健先生的文学,驻马店外部的人可以进入上世纪30年代的豫南根据地、上世纪60年代的嵖岈山人民公社的历史;通过薛水生先生的画作,可以进入当下河南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他们用现实主义的视角、独特的艺术形式,带领阅读者进入驻马店地域或沉重或激昂或灵动的世界。因此我相信,未来的他们将成为塑造驻马店文化及其精神的重要群体。他们所颂扬的品质将成为之后一代一代有责任感的驻马店人的精神传统。而我也分外期待,他们在迅速变动的历史、代际更迭之中,不仅永葆这种活力,且能将活力的波纹层层荡开激起涟漪,使代代具有延续性。
以一周的时间,在驻马店广阔的河山大地间行走,是短暂而浮光掠影的。但这段光阴与步履所撑开的感觉意识,对我或许是深刻而持久的。因着当我更深卷入这片地域,产生在这河山大地间丰富的人物、历史,已潜在重塑了我的知识认知、生命感觉、现实判断。我相信,驻马店人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品质、生活方式,将给我的生命带来跃动的灵感;而我在驻马店形成的点滴积累,将成为我日后渴望抵达的状态中的一环。
潘炜旻
浙江温州人,2014~2018年就读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