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乡愁馆里记录乡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生活中使用的罐子。

    鞋簸箩。

    泥屐子。

    温酒器。

    纺车。

    算盘、收录机、电视机。

    缝纫机。

    石磨。

    粮票、旧版人民币。

    小人书、像章。

  □全媒体记者 王建成 通讯员 赵学风文/图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相信很多人对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耳熟能详,但大多的乡愁只在记忆中。现在,新蔡县大庄村有个实实在在的乡愁馆:梳妆盒、纺车、木耙、老旧的铁皮油灯、泛黄的粮票……这些村民家中的老物件,成了村民留住“乡愁”的寄托。
  为讲述家乡变迁,大庄村向村民广泛征集上世纪的各类老照片、老物件,并在村中的党建馆附近的乡愁馆免费向村民展出。
  据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乾坤介绍,从2018年8月开工至2019年3月竣工,共收藏有1000多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各种老物件,有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些老物件均为村民无偿捐赠,为了还原真实性,每名捐赠来的物件都写有捐赠者的名字。
  面积100多平方米的乡愁馆内分设生活场景、农耕文化、文化传承、文献展示等展区,展示了从明末清初以及建国后至今各个时期具有本土风味的老物件,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方式留住人们的乡愁记忆,呈现了普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地的依恋、奋斗的历程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一些老物件逐渐被淘汰,甚至在慢慢消失。”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乾坤告诉记者,他们建造这座“乡愁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记住乡愁、留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