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真给患儿看病。
□全媒体记者张瑞芳文/图
开栏语
为庆祝新中国第20个记者节,展现我市一线职工特别是特殊工种职工勤奋敬业、创新实干、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本报特别策划《记者走基层:体验特殊工种职工的一天》系列报道,从即日起陆续刊登,敬请关注。
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因为他们给患者带来希望,但他们的工作并不像大家说得那么光鲜。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昨日晚,本报记者走进市中心医院,体验一名普通门诊医生工作的苦辣酸甜。
晚上8时,记者在急诊儿科看到,这里仍是熙熙攘攘、门庭若市,诊室内外围满了人。
“孩子发烧几天了?咳嗽几天了?咳嗽是否有痰,在家用过什么药?”在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医生高利真一边问诊,一边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字。
家长们抱着生病的孩子,焦急地在儿科诊室来回走动。吵闹声、说话声、哭闹声不绝于耳。对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的医护人员来说,每一个值班的夜晚,都像是上战场。
高利真对记者说,进入秋季,天气忽冷忽热,患儿增多。家长白天忙于工作,无法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因此,每到晚上,急诊儿科的患者就特别多。
儿科急诊工作在于一个“急”字,一个患者还没看完,旁边就又围上来三四个。不大的诊室被患儿及其家属挤得严严实实。为了能多看几个病号,高利真往往不敢喝水,减少去厕所的次数。
高利真回忆道:一天晚上9时许,一个6岁左右的男童,高烧持续不退。她正问诊时,男童突然出现抽搐症状,四肢僵硬、双眼直视、牙关紧闭,家属们不知所措,急得大声哭叫。此时高医生迅速冷静地送孩子到抢救室,及时为其进行灌肠治疗。一分钟后,患儿抽搐停止,进入睡眠状态,家属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高医生看到孩子情况稳定后,又继续回到诊室接诊病人。
高利真告诉记者,当儿科医生需要很大的耐心,不但要哄哭闹的患儿,还需要安抚家长的不安情绪。
“晚上来看病的患儿,大部分是发烧引起的,很多家长都担心高烧烧坏孩子的大脑,所以一般来的时候情绪都很激动。如果没有及时给药,他们就会抱怨不停。”高利真说,“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不能把个人情绪带进去,因为患儿是最重要的,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每当夜晚看病高峰期,尤其是晚上11时过后,家长都急着给自己的孩子看病,有时会因顺序问题起争执。这时,高利真不仅要看病,还需要维持秩序,这给急诊工作增添一份重担。
从晚上8时直到第二天1时,高利真接诊了100多名患者,忙得不可开交。
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的医护人员毫无怨言,因为他们都知道,让每一名患儿尽快康复,是他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