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天中印象
   □姜亚筑
  今年暑假的尾声,和北京·中国当代史读书会的几位老师同学一起到河南驻马店进行考察。来到有“天中”之称的驻马店,在那儿的所见所闻,开拓了自己认识一个地方的视野,驻马店几位老师的热情和对地方的责任心,也着实令人难忘。从嵖岈山卫星公社旧址、当地土地利用和地理环境、嵖岈山风景区,到确山县城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皖焦竹园纪念馆,及遂平豫中根据地,再到汝南县城的游览历史名胜及参观宿鸭湖水库,几天下来的考察行程,使我对驻马店有了比较综合性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从地理自然环境来看,水利工程对位于中原地带的驻马店地区是非常核心的地方重点工程。近百年间几次严重的旱涝交错,加之战争频仍,驻马店成了多灾多难的地区,当清朝国家对地方的治理逐渐失效后,驻马店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匪患。而清末以来特殊形态的地方自治和地方武力状态,例如红枪会模式和南阳别庭芳的自治模式,是某种地方老百姓为了解决这两大灾难的尝试。1949年建国后,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建设大型水利工程解决旱涝灾害问题成为可能。
  百年来旱涝灾害和战争反复重挫这个地区,加之建国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和诸多曲折,这个地区的人口成就却仍然如此之高,也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究分析的部分。在自然环境的诸多不利因素下,农业仍然是本地区的主要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是主要的经济型态,驻马店市正阳县是花生主产区,中美贸易战可能产生的中国的食用油问题,因正阳花生制作的食用油供应而得到了缓解。
  我们一行人进到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当下直观而言,公社建筑内部整体的理性设计和有些复杂的内设机构,让人感到意外,而墙上保留了当年刷上的标语,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火热年代。微微细雨的闷热潮湿感,不能阻挠我们参观的兴致,更重要的还是刘康健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热切而细致的讲解,以他们亲身经历的体会,使我们能较为平实地感受和想象人们在那个年代的生活样貌和人心状态,这对我个人的考察而言,是考察学习中最宝贵的部分。
  今年上半年,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围绕1959年的《中国青年》有集中和仔细的讨论。这一时期的一件重要国家大事,就是人民公社的建立,特别是全国第一个建立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国家领导人对这第一个公社的经验投以最热烈的关注,而全国农村合作化的高潮,也使得各个农村对卫星人民公社的经验有更多的期待。来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落实书本知识的认识,变成更实在的对于历史中的知识的体会。当然,这仅仅只是认识驻马店这个地方的开始,还需要更大量的积累和反复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互动,才能真正落实我们有点儿“架空”的知识。
  到了确山县城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皖焦竹园纪念馆和遂平豫中根据地,则相当大地帮助我增进对这块地区发展革命的一些认知。早期革命力量在这个区域发展时期,容易受各方力量的侵扰,一方面有各种地方武装力量盘踞,大革命失败时期又有严重的白色恐怖,例如原来在此发展革命力量的杨靖宇,为躲避白色恐怖到了东北并成立东北抗联;到了抗日时期又有日伪军队的威胁,因此这个区域要壮大革命力量,就需要发展特殊的统一战线策略。而这一统战策略独具特色,是要和这个区域各种势力互动的能力,例如被誉为“改造土匪的博士”的王国华,把土匪安可祥、段永祥的一个团编入彭雪枫的队伍,后来发展成新四军四师。
  在白色恐怖和日伪军肆虐时期,要和各方势力打交道,就要以“白皮红心”的方式伪装自己,而随着彭雪枫、李先念、刘少奇等先后到此发展革命力量,竹沟经验也逐渐重要起来。而这些历史轨迹走到建国后,历经数次政治运动,倘若对这段历史的复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怎么更深地把握鄂豫皖根据地乃至后来中原局在竹沟一带发展的经验,对于中国革命的整体认识而言,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除了增进了对驻马店的体会和认识,驻马店的人情人心是最令我难忘的,陪同讲解的几位老师,对地方的责任心和热情、对现实的关怀和投入及各方面展现出来的宝贵品质,都构成了我强烈的天中印象。 

  姜亚筑
  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