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洼村全景。
□全媒体记者许静文/图
11月15日,记者前往确山县竹沟镇肖庄村野鸡洼村采访。
野鸡洼村地处深山,与我市海拔最高的黄石头村相邻,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古村,虽然只有几户人家,但它厚重的人文、淳朴的民风、耐看的景致,吸引着不少游人前往寻幽探访。
以前,野鸡洼村没有像样的路,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桃花源。而今天,一条新修的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直通该村。汽车奔驰,掠过一座座山包、一方方农田、一片片果园,不多时便来到野鸡洼村。
传说野鸡满山飞
记者下车放眼望去,只见几栋小楼依山而立,被茂密的树丛、竹林掩映着,楼前是一方水塘和一块小小的稻田。整个村庄静谧和谐,透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据随车同行的彩云谷家家乐农场主周卫华说,这里自古多野鸡,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尤其是初冬麦苗没脚时节,成群的野鸡在此觅食栖息,蔚为壮观。可记者寻觅多时,全然不见野鸡的踪影。周卫华不死心,带领大家仔细搜寻,亦无收获。最后,大家推测:许是当下生人来得多,野鸡不敢出窝了吧。
黄牛自在任东西
野鸡洼村背后是一个缓坡,上面覆盖着厚厚一层已经枯黄的野草。一群牛正在那里吃草,个个身躯高大,膘肥体壮。它们悠闲沉稳,见了生人也不惊慌,仍旧不紧不慢地吃着草。每头牛脖子上都挂着亮晶晶的铃铛,随牛移动,叮当脆响,悦耳动听。
村中一老汉说,野鸡洼有养牛的传统,因为这山坡上野草丰茂、饲料充足,而且养牛十分方便,早晨将牛赶到山坡上,不用看管,到傍晚,吃饱喝足,它们自己就会回家。为了掌握牛的行踪,各家都为自己的牛打制了铃铛,戴在牛脖上,铃铛大都代代相传,因大小、薄厚、材质不同而声音各异。这样,听音辨牛,实时掌控自家牛的行踪。
蜂窝硕大如箩筐
野鸡洼村多树,不但村庄被树林包围,而且村子附近沟沟坎坎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杂木。树大招风,自然也招蜂引蝶。因此,马蜂窝随处可见,而且硕大无比。周卫华对野鸡洼的马蜂窝了如指掌。在一片树林前,他说声“你们等着”,就一头钻进树丛,不一会儿,他举着手机兴冲冲地回来了,说:“我几天前发现的那个马蜂窝还在。你们看,我还拍了照呢!”记者看了,不由惊呼:“蜂窝倒挂树梢,就像一个大箩筐。”周卫华十分平静地说:“这不算大,几天前我摘下一只,汽车后备箱都放不下呢!”
路上,周卫华还向记者讲述了他救人的故事。几年前的一天,他从野鸡洼经过,听到附近树林传来凄厉的哀叫声,便趋前查看,原来是一名中年妇女正被马蜂攻击。只见她躺在地上,身上爬满了马蜂,神志已不清晰,哀叫声渐渐低微。周卫华不敢怠慢,急忙拿起汽车上预备的灭蜂灵对着妇女身上喷洒,赶走了蜂群,并将妇女拉到医院抢救,使她保住了性命。
满室异香缘猴米
野鸡洼出产的猴米远近闻名。这种米形状奇特,在每粒米的一端都有一个褐色小点,形似猴头,故名“猴米”。猴米可蒸干饭,亦可煮稀粥,熟时满室飘香,氤氲不散,被当地人视为珍品。可猴米只能在黄石头和野鸡洼的两块水田中种植,而且产量极低,因此十分珍贵,市场价格在数十元一斤。
猴米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黄石头村和野鸡洼村所产猴米绝大部分用于黄石头村农家乐招待客人。黄石头村一家农家乐的店主吴来甫家就晾晒着几捆刚刚收获的猴米。他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半亩猴米,贵贱一粒不卖,全部用来招待来店里吃饭的客人。“你们来得早,米还没脱粒。下次来了一定让你们尝尝鲜。”吴来甫说。记者忍不住抱起一捆稻子闻了闻,感觉真的有一股异香进入肺腑。
野鸡洼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