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传统手艺制作网上销售火爆
正阳有个百年粉条村
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制作粉条要经过近30道工序。

   
 

□全媒体记者 李玉荣 文/图


  本报讯 每年秋收之后,正阳县雷寨乡关路口村的村民就开始制作红薯粉条,年年如此,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粉条村”。
  11月25日,记者来到该村,用镜头记录粉条加工过程和村民做粉条的热情。
  刚进村,就看见村头有村民在晾晒粉条。“现在还没上冻,我们下的粉条都放在冷库里冻着。”正在晾晒粉条的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有好几家加工粉条的,让记者到村里看看。
  关路口村的粉条之所以出名,缘于至今仍沿用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手艺,精选优质新鲜红薯,经打粉、搅浆、过滤、曝晒、煮浆、漏丝、晒丝等近30道工序,做出纯正红薯粉条。
  “传统粉条是用铁漏瓢漏出来的,耐煮,吃起来筋道可口、味道纯正。”67岁的李光东,从16岁开始从事手工粉条加工,是名副其实的老粉匠。在关路口村,像李光东这样的老粉匠还有很多。55岁的村民李建民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每年农历十月后,他的父亲就在家里做粉条。耳濡目染下,他也学会了这门技术。17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担子,开始从事粉条加工。到现在,他已经干了30多年。
  “春节前是粉条加工的旺季,我们忙起来都顾不上吃饭。”李建民说,每年农历十月到春节前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工粉条,从粉碎红薯开始,要经过沉淀、拌糊、捶瓢、穿竿、冷冻、除冰、晾晒等程序,其中晾晒最麻烦,粉条出锅后必须经过两天时间的晾晒。
  “村民把红薯粉拉来了,不管多少咱都加工。”李建民说,村里的加工作坊,不但加工粉条外销,还为村民加工粉条,收取一些加工费。
  在李建民的作坊里,有10来名村民在加工粉条,有的和面,有的出粉,有的晾粉,分工明确。“他们都是村里的老少爷们。”李建民笑着说,每年大家都在一起干,配合默契,有说有笑。
  “我们以前下粉条全是手工,胳膊都累肿了。”李建民说,现在半机械化好多了,他们也开始上网销售。
  到了现在,为了保持粉条的风味不变,关路口村民仍然沿用传统工艺制作粉条。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一说是关路口的粉条,无论是在附近的大街小巷还是网上销售全都火爆。
  李建民说,如今,关路口的粉条被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网上销售远销到新疆、安徽、广州等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