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豫剧《红日》部分手稿。
□全媒体记者 张广智 文/图
本报讯 近日,江南才子陈梦家手稿豫剧《红日》,在上海四季酒店举行的朵云轩2019秋拍现场拍卖,该手稿30万元起拍,75万元成交,被一位资深收藏家竞得。
陈梦家(1911~1966),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1932年又在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34年改攻古文字学,1937年曾在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陈梦家是后期新月派享有盛名的代表诗人和重要成员,著有诗集《梦家诗集》《铁马集》《在前线》等。他还酷爱收藏,尤以明清家具见长。
陈梦家与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并称新月派四大诗人,是一个集诗歌、古史学、古文字学、青铜器鉴赏和明代家具鉴藏于一身的大家,人们不会想到他和豫剧有什么关系。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曾说过他喜欢看戏,喜欢写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和泛论文艺的小文。1956年,陈梦家也曾提及自己近年来迷上了地方戏,特别是河南豫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说,陈梦家曾写过三篇豫剧的随笔,分别为《论老根与开花》《关于电影<花木兰>》《看豫剧“樊戏”》。近日,上海朵云轩有幸征得著名学者王献唐长孙、陈梦家手稿《红日》收藏者王福来的同意,把他们收藏的陈梦家手稿豫剧《红日》拿到世人面前。这份弥足珍贵的手稿带我们走进那段不能消散的岁月。
据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介绍,这个剧本是1959年写的。此时,陈梦家已经被打成右派,时日艰难。他被下放到河南洛阳东郊白马寺镇十里铺村农村参加劳动。下放期间,陈梦家创作了豫剧剧本《红日》。赵萝蕤在《忆梦家》里说,“他喜欢看戏,喜欢写这方面的评论文章和泛论文艺的小文”,用来改编的这部原著,就是那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作品——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1957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译成英文,1962年拍成电影。
原著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是所谓“史诗”式写法。陈梦家在改编的时候,基本删除了写高级军事首长的地方,而着重表现连班普通战士在战斗中的锻炼和成长,附带也描写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豫剧<红日>编写提纲》中说:“这是一个现代豫剧,道白采用原书的现代语的对话。在唱词方面,除以梆子为主外,我们以为可以穿插一些洛阳曲子,使音乐丰富多样。原著中的歌子,也保存下来。只要我们调制得合宜,是可以融合无间的。”
据了解,陈梦家改编这个剧本的目的是为了“农村中的业余剧团”演出用的,所以《提纲》中特意说明:“农村剧团在农村巡回演出,在布景和道具方面,力求俭省。我们既是以豫剧形式演出的,因此可以多多利用旧有的形式,使布景简化而以唱词唱出场面的情况。”
这份剧本手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原来陈梦家把剧本手稿送人了。受赠者王国华,是他的好友、著名学者王献唐的第三个儿子。据王献唐长孙、陈梦家手稿《红日》收藏者王福来介绍,1961年,他看到父亲拿了一本小草稿本,后来才发现是陈梦家先生创作豫剧的手稿,他们家每天晚上都要烧一些信,但陈梦家的手稿始终不舍得。从那以后,一直到1983年父亲去世,才又见到这份手稿,知道父亲特别珍爱它,所以收起来了。他自称不是收藏者,是守护者和传承者。希望不管谁得到这部手份,都能够研究它、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