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农民孙俊敬带着乡亲奔富路

□全媒体记者 邓丹华 通讯员 杨明华 文/图

  在汝南县常兴镇,县劳动模范孙俊敬的头衔很多,他不仅是代塔村的村委主任,而且是农机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有机肥生产合作社的理事长。“四社”理事长集于一身,带动全村贫困户成为流转土地收租金、入社经营分股金、合作社务工挣薪金的“三金”农民。今年,代塔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流转土地 让群众收租金
  今年41岁的孙俊敬,以前在市区做粮油经销生意,效益相当可观。2016年,孙俊敬回到老家代塔村,发现大片耕地荒芜,长满杂草。为啥把赖以生存的“命根子”都丢了?通过走访几位老人,孙俊敬得出结论:原来,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种地不如打工挣钱,耕地撂荒化现象不足为奇。
  2016年秋,孙俊敬决心回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种地离不开机械。孙俊敬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6辆大型耕地机械和播种机,又将村里的10多辆大型机械组织起来,成立康正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了。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了320亩耕地,动员100多户农户入社,其中包含村里的全部贫困户。
  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孙俊敬挂靠省农科院,所用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全部在农科院指定厂家批量购进,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仅化肥一项每吨比零购价便宜了200多元。为做好农作物管理,他将村里的60多名留守老人组织起来,负责大田农作物的施药、除草、灌溉等,每人月工资1500元,负责开机械的每人每月4000元。
  由于科学管理,当年亩产小麦1200斤,比一般农户种植的小麦亩增加收入310元。
  农户看到效益后,纷纷加入合作社,当年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1000亩。孙俊敬又用同样的方式种植花生,秋季一算账,每亩纯收入达1300元。
  土地流转,不仅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还解放了劳动力,助推了精准扶贫。贫困户王海龙家有26亩耕地,爱人因病长年卧床,孩子在上大学。去年他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开机械,每月工资4000元,年底土地效益分红6600元,全年共收入54600元,当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兴办企业 让乡亲挣大钱
  土地盘活了,经营路子走顺了,孙俊敬并不满足,开始立足农作物优势兴办企业,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挣钱。
  爱动脑筋的孙俊敬发现,近年来,随着各地肉牛、獭兔、白山羊等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作为食草型牲畜主要原料的花生秸秆走俏,价格上涨。而花生种植面积达16万亩的常兴镇,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孙俊敬看中这个商机,决定回收秸秆。于是,他投资50多万元,购买了5部花生脱壳机和颗粒饲料机,一方面安排14户贫困户负责回收秸秆,打捆压缩后销往内蒙古、新疆等地;另一方面,组织贫困户用粉碎的花生秧,配以麸皮、豆粕等,加工成牛羊兔爱吃的颗粒饲料,供应市场。仅去年秋季,他就回收秸秆100余吨,加工颗粒饲料30余吨,创产值100余万元。贫困户3个月务工收入每人达10000元。
  2018年春,孙俊敬从网上看到一则果农施肥的信息后,大受启发,决定兴办有机肥企业,将生产的产品专门供应广东、浙江等南方市场。
  为掌握有机肥制作技术,他跑到广东茂名拜师学艺,并与当地企业签订了每年供应有机肥700吨的合同。
  回来后,孙俊敬成立“康正有机肥合作社”,吸纳36户农户为社员,负责有机肥原材料收购、制作。为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增加社员的收入,他出台优惠政策,除每人月工资3000元外,社员在完成规定的制作吨数外,每超出一吨,按销售收入80%的价格给予奖励。贫困户任运成被孙俊敬安排到有机肥制作合作社工作,一日三餐免费,还帮助他制作有机肥,奖励的钱全归任运成。仅今年前11个月,任运成的工资加奖金就有50000元,轻轻松松供应两个孩子读书。任运成逢人便说:“将来一定让孩子学做孙俊敬这样的人。”
  “孙俊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但他创业的激情感染了乡亲,诠释了一名农村党员积极向上、勇做致富带头人的精神风貌。”该镇党委书记刘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