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邓丹华文/图
杨贺、姚艳群夫妇在晾晒粉条。
汝南县金铺镇耿庄村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头脑灵活,敢想敢干,靠种植特色农作物和农产品深加工走上致富路;他们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在自己年产值不到50万元的家庭农场里安排16名贫困户就业,使贫困户成功脱贫。他们就是汝南县金铺镇耿庄九龙邯赋农场的农场主杨贺、姚艳群夫妇。近日,记者在他们的农场里见到了这对年轻小夫妻。
弃工返乡 难忘土地情
2008年春,19岁的杨贺、姚艳群夫妇怀揣着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把刚满一岁的儿子留在家里,踏上南下的列车。
“那时候年龄小,什么也不懂,看人家都出去了,也想出去闯闯。”姚艳群笑着说,到广州进入工厂后,夫妻俩凭借聪明好学和勤奋努力,不到一年,丈夫就当上了部门主管,她也成了一名熟练机工,两人工资分别拿到5000元、4000多元。
打工期间,夫妻俩天天想着家里的孩子,挂念着老人,闲暇时和工友谈论也满是土地和家乡的情节。
杨贺告诉记者,一次,安徽亳州的工友对他说:“你们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那么少,怎么不想着种其他东西?我们那儿种植中药材一亩地收入5000多元。”这句话彻底唤醒了他的土地情和在土地上创业的梦想。后来,夫妻俩经过商量,决定回乡创业。
出师不利 种植白芷失败
2012年底,夫妻俩回到家乡金铺镇耿庄村,和父母沟通后就踏上了去安徽亳州的列车。
在安慰亳州,夫妻俩了解到种植中药材白芷成本低、好管理、好销售,一亩地可收入5000多元,当即就买了4万多元的种子。
回到家,夫妻俩发动村民种植白芷,但村民都不愿种。夫妻俩就一家一家做工作,并答应村民可以先不付种子款。也许是夫妻俩的诚意感动了乡邻,后来,有20多户农户答应种植。但让夫妻俩揪心的事还在后面,秧苗生长缓慢、瘦弱。
“本该8月成熟的白芷迟迟不能收割,且收割后的白芷瘦小、产量低。”姚艳群想到当时的情景无奈地说,最后他们低价出售,赔了5万多元钱。
重燃创业梦 成立家庭农场
2013年夫妻俩种植药材失败后,妻子姚艳群留在家中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丈夫杨贺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和妻子一起春种秋收。这样平淡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半,直到2016年秋,一幅画面再次勾起夫妻俩的创业梦。
“看着一堆堆再不加工就要坏掉的红薯,望着在粉条加工点焦急等待的村民,我们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杨贺告诉记者,他们村有种红薯的历史,只是近年来村民嫌种红薯麻烦,收获后不便于保存,村民的种植积极性降低,只零星种植,把红薯加工成淀粉、粉条留着自家享用。但当地没有加工点,村民不得不跑到离家很远的外乡加工。这激发了夫妻俩再创业的激情。
说干就干。夫妻俩当即投资3万多元,购买了洗红薯机、粉碎机,修建了沉淀池,开始了红薯初加工。“当年,仅加工红薯一项俺就挣了8万多元。”姚艳群说,这增强了他们创业的信心,他们决定扩大规模。2017年初,夫妻俩流转土地150多亩,成立九龙口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红薯、芝麻、芥菜、药材等经济作物。随即又投资几十万元,成立了金铺镇耿庄邯赋家庭农场,主要加工红薯、红薯叶、芝麻叶等农产品,并注册了九龙邯赋商标。
志存高远 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
“我们的农产品非常畅销,供不应求。”正在包装粉条的姚艳群告诉记者,自成立家庭农场后,夫妻俩一直不停地探索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还在网上挂了自己的店,把加工后的芝麻油、芝麻叶、红薯粉面、红薯粉条、红薯叶、红薯干、萝卜干等土特产上传到网上,远销郑州、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你别看我们的农场小,却安排了16名贫困户就业。”杨贺自豪地说,在他们农场务工的贫困户每人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都已成功脱贫。去年3月,他在农场里增加了养殖项目。如果试养成功,将安置更多的贫困户就业,同时把养殖技术传授给乡亲。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夫妻俩说,他们将进一步扩大农场规模,计划建一座农特产品展示厅、扩建一养殖基地,但缺乏资金。他们已把困难上报镇政府,镇政府正帮着协调资金。同时,夫妻俩希望吸纳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收购他们的农产品或帮他们网上销售,争取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