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中国大陆人口比上年末增加467万,总人口数突破14亿。其中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但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华侨。
中国人口规模庞大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总人口
我国的人口规模,形象地说,比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还要多。
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包括欧盟28国的5.12亿,美国、加拿大的3.64亿,日本的1.27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0.3亿,以及亚洲四小龙的9000万,一共大约有11.2亿,比起中国大陆还要少3亿。
中国的人口规模,并不是一个贫穷的人口规模。中国人口增加的同时,经济持续发展。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1万亿元,总量上,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
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2019年中国GDP达到14.4万亿美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不但标志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也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加深
不过,在人口与GDP同时增长、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有不少挑战。人口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尽管中国人口红利正在边际递减,但仍然是一个劳动力大国。2018年中国拥有超8亿劳动力资源,依然高居全球第一,但未来的形势不容乐观。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9年,我国出生率在千分之十以上;在新生婴儿中,二孩的比例达到57%,现在的生育政策发挥了成效。他同时指出,我国也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存在着老龄化的趋势。
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7.9%和11.9%,超过世界银行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15%和10%。2019年,这一趋势继续加深,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由此可见,老龄化趋势发展非常快。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生育意愿并不高。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为1952年以来最低。
中国人口生育率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社会压力大等诸多因素都会规律性地导致生育率降低。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低于更替水平,中国目前的生育率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最悲观的估计认为,中国近年来总和生育率只有1.1~1.2,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从2014年开始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却并不如预期。2014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共有1100万对夫妇,仅有70万对提出申请,平均申请率仅为6%,远低于此前官方预期的18%这个数字。在全面推行“二孩”政策后,2016年以来国内的生育率却不升反降。
与此同时,育龄妇女人数也在不断下滑。2018年上半年部分地区出生人口下降超过10%。有估计认为全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仅为1500万,降幅远超预期。此外,更严峻的是育龄妇女人数的下降。预计2030年20~35岁的育龄妇女人数将比2018年减少29%,其中25~30岁生育高峰期妇女将减少41%,出生人口将大幅下滑。
所以,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老龄化加深的趋势不会改变。某种程度上,如何应对中国社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于改变另一个人口结构,即人口的地区分布结构,也即人口的城市化。
以人口城市化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城市由于规模效应,能够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低成本地提供公共服务。同时,服务业的发达,又能有效地延长人的劳动年龄。比如,一个60岁的老人在农村很难继续在田间劳作,收入也不高;但在大城市中,却不难找到一份工资高于田间劳作的工作。对于城市化而言,越大的城市,具有越大的规模效应。
从分线城市看,当下中国人口流动整体放缓,但向一二线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更为明显。一线、二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入,三线城市人口略微流出,四线城市人口显著持续流出但近年有所回流。
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总人口大约为3亿,还有进一步聚集的空间。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约70%,对应城镇人口为10.2亿,比2017年增加约2亿;到2047年城镇人口达峰值时将增加约2.76亿。这些人口最终分布在哪里,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解决人口结构问题,本质上与人口的财富结构息息相关。人口多,规模大,人口基数,既可以做乘法,又可以做除法。所谓乘除法,是前总理温家宝用来表述自己的执政感受的一个比喻,他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如今,这个数字变为了14亿。
在基建投资、国家实力上,人口多,是做乘法。一人10元钱,就是140亿元,可以造军舰,修铁路,打造中国的大国实力。在民生福利、医保教育上,人口多,就是做除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预算分配下来,都有所欠缺。
所以,在各种因素之间进行妥善的权衡,才能利用好中国的人口总量优势,避免人口结构性的挑战。
相关链接
人口,关乎未来
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无论人口增长态势放缓,还是出生人口不断下滑,无论是劳动力人口占比减少,还是老龄化率再创新高,对于经济和资产投资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对城市来说,当人口红利不复存在,抢人大战就成为必然选择。从争抢高学历人才到争抢劳动力人口,抢人大战只会越来越白热化。
对个体来说,随着人口增势放缓,人口流动的去向无疑更为重要。劳动力往哪里去,年轻人奔向哪里,哪里就是经济产业乃至房地产支撑之地。
对于社会来说,无论是为了经济长远发展,还是为了缓解老龄化压力,抑或为了防范资产泡沫,提高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都是当务之急。
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为啥国家还要放开“二胎”
首先就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十分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超过60周岁的老人为2.49亿人,而15岁以下的儿童则为2.48亿人,这也是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人口首次超过15岁以下的儿童数。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困难,独生子女负担沉重,面对如今水涨船高的房价,年轻人早已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将来夫妻两个人供养双方四位老人了。
其次就是缓解劳动力短缺。纵观西方国家的人口增长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就越缓慢,有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个现象现在已经出现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年轻夫妇不想生孩子,加上人口老龄化严重,势必进一步减缓人口的增长。很多人觉得人口多了是负担,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和“人口红利”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人口增长减缓或许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若干年后整个国家可能就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尴尬境地。
再次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人口依然在增长,这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基数很大,不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我国的生育率逐年降低,虽然还在增长但是已经十分缓慢了。随着老龄化的加重,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我国的生育率现在甚至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专家指出,继续这样下去将会变成中国经济的沉重负担,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据《新京报》、新浪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