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明霞指导村民缝纫。
□全媒体记者 邓丹华文/图
本报讯 病毒挡不住春天的脚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和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连日来,汝南县重点项目、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曾一度空旷的工地和安静的车间热闹起来。遍布各贫困村的扶贫车间,也恢复了往日的机器隆隆声,和着村民的说笑声,奏出了助农增收进行曲。
“老王,你今天来这么早,是想拿朝阳的6000元工资呀!哈哈!”“我老了,手脚上不去,就是不睡觉也赶不上朝阳。一个月挣2000元,我就心满意足了。是你想拿吧!”3月17日上午,在汝南县老君庙镇小方村汝南县东宇服装厂小方村扶贫车间,裁剪、缝纫、熨烫、打包……10多名工人一边忙碌,一边说笑,伴随着缝纫机的嗒嗒声,打破了小村的宁静。
正在检验产品的该厂负责人、中国好人、最美魔豆妈妈、河南省致富女能手苗明霞告诉记者,工人们说的朝阳是她车间的熟练工。朝阳年轻手脚麻利,技术好,已在扶贫车间干3年多,一个月最多能拿到6000多元,是厂里的标兵,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苗明霞说,2月18日,他们村的扶贫车间就复工复产了。前段时间,由于疫情影响,厂里只安排了部分熟练工上班。这几天,随着原材料的购进、工人的增加,车间里已有20人在加班加点赶合同订单,等大批材料裁剪结束,另一个扶贫车间也将复工复产,这样两个车间就能安置40多人就业。
同样的车间,不同的场景,相同的目的。3月17日下午,在金铺镇的明珠木业扶贫车间、刘花门服装加工车间,板店乡冯屯村华美编藤长、苏庄村箱包加工车间,毛料、拼板、熨烫、编织、缝纫……不同的车间,100多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有序作业。
一人就业,全家增收。在刘花门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正在剪线头的残疾人刘进财笑着告诉记者,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孩子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在家没事,就来家门口的车间干活,每人一月挣2000多元。这样不但不向孩子要钱,也增加了一家人的收入。“虽然挣的钱不多,但活不累不脏,俺很高兴。”
“我很珍惜这份工作,既能顾家,又能照顾孩子。虽然挣钱不多,但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满足了一家人的基本开销。”正在加工服装的刘巧微笑着说,她是金铺镇前张村人,90后,有3个孩子,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她不想让孩子当留守儿童,就选择了在家照顾孩子,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服装、箱包、木材、编藤等加工车间,只是汝南县扶贫车间的一部分。近年来,该县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的脱贫路子。如今,扶贫车间已在该县贫困村遍地开花,群众在家门口变身为“产业工人”,实现月增收500元至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