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送手机 通网线 做辅导
帮扶单位与帮扶村的不了情
    为吴康辅导功课。

  □全媒体记者李玉荣文/图
  3月20日,杜向阳和爱人刘梦娟早早起床,把两岁的儿子送给父母照看,就开车直奔正阳县铜钟镇胡庄村贫困户吴国学家,其儿子吴康已经翘首等待老师的到来。
  三年前还是个“哑巴”的吴康,如今不仅会说话,还进了校门,这是吴康父母不敢想的。
  “先把前天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老师再讲新内容。”刘梦娟一边掏出手提电脑和小黑板,一边对吴康说。
  刘梦娟并不是吴康的老师,她是正阳县大林镇十门村的小学教师,丈夫杜向阳是正阳县交通运输执法局派驻胡庄村的扶贫专员,疫情防控以来,他吃住在村,近段时间的“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让吴康学习受阻,家里网线不通,没有智能手机,学习落下一大截。
  杜向阳及时把吴康的事汇报给局领导,局里给吴康购买一部智能手机,并开通了电视网线,可吴国学夫妻学问低,无法辅导吴康的学习。于是,杜向阳和妻子合计,让刘梦娟在线上教好自己学生的同时,抽时间对吴康进行辅导。3月1日起,刘梦娟就成了吴康的家庭教师。
  “吴康以前不会说话,大家就叫他‘哑巴孩’。”在吴康家,他的妈妈说,吴康长到7岁从没开口说一句话,连妈妈都不会喊。
  2015年,县交通运输执法局的帮扶队驻村后,帮扶队员就成了贫困户吴国学家的常客,并经常教吴康说话、数数、做游戏,还给他买玩具和衣服,让这个孤僻的孩子慢慢有了笑容,但吴康就是不发声。
  2017年的一天,当扶贫队员要走时,吴康突然在后面拉着不让走,并支支吾吾说:“谢-谢!”。突然间的发声让大家欣喜若狂,这个“哑巴孩”会说话了!后来,每次大家来,吴康就和队员们腻在一起,说的话也越来越多。
  2018年,在单位的协调下,吴康走进校园,和同学们一起上课。
  怕疫情影响吴康的学习,杜向阳每天到村里,就带上妻子给吴康做辅导,不让这个“哑巴孩”再“哑巴”了。在辅导功课的同时,他和妻子还对吴康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大声说话、大胆说话。
  胡庄村有17户贫困户,在县交通运输执法局的帮扶下,贫困户王国理、李红英、胡济松的儿子分别考上了研究生。该村80多岁的五保老人黄秀英每天都拿着帮扶牌子,上面有帮扶人的姓名和电话。她说,自己一生没儿女,帮扶人员就是她的儿女,她随身拿着帮扶牌,无论在哪儿有事好和“儿女们”联系,他们是她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