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挖掘特色产业 增强内生动力
朱古洞乡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实现辖区群众全面奔小康
    黄中保介绍不锈钢门的生产过程。

    生产现场。

    工人正在制作门框。

    工人正在进行焊接。

    贫困村民王大花正在车间工作。

  □全媒体记者闫宏伟通讯员米山文/图
  本报讯扶贫扶长久,长久看产业。4月9日,记者在驿城区朱古洞乡柴坡村扶贫车间看到,机器马力全开、电焊强光频闪,工人们忙个不停。“我在家门口务工,每月挣2000多元工资,还能照顾家。这都是村里的扶贫车间帮了俺。”贫困户王大花说。
  朱古洞乡位于驿城区南部,建档立卡系统内贫困人口704户2516人,2019年初有194户489人未脱贫,根据年度目标任务,2019年底脱贫177户444人,剩余17户45人于2020年兜底。
  近年来,朱古洞乡为增加群众可持续收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以“党建引领、生态建乡、科技强乡、产业富乡”为指导,通过“红色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强化政策激励,培育增收产业,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助推脱贫攻坚,实现辖区群众全面奔小康。
  专业生产不锈钢门的柴坡村扶贫车间建于2019年,目前每月可生产2000余套不锈钢门。负责车间生产和销售的黄中保说,现在车间的工人都是从柴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出的贫困村民。车间与工人签订用工合同,还根据贫困村民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调整用工岗位。目前,像王大花这样在车间工作的贫困村民,每人每月工资2000多元。
  朱古洞乡主抓扶贫的副乡长王晋告诉记者,朱古洞乡目前有三个企业带贫项目,以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驿城区中保不锈钢制品经营部扶贫车间是其中之一。柴坡村符合工作条件的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不仅解决了生产企业的用工问题,还解决了柴坡村贫困户在家门口彻底脱贫不返贫的问题。与此同时,朱古洞乡还挖掘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通过“特色商业+扶贫、现代农业+扶贫、劳务输入+扶贫、集体收入+扶贫、红色旅游+扶贫”等形式助力脱贫攻坚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