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漫解口语说俗话
  □张驰原
  天中大地民风淳朴,乡音俚语多姿多彩,有的巧化风土,有的描绘习俗,有褒扬醇善也有鞭笞邪逆,随口而出的口语土话也有叫人扼腕称奇之处。本篇多从民间流传并常挂在嘴边较有特色的方言俗话集录解化,为增强谐趣部分词条采用了趣话和调侃的方式。
  (A)
  1.俺是yuómǎi儿哩——随口而出拉近关系的话,一般作对外人讲起与自己同一个村庄的熟人。俺是yuómǎi儿哩(“yuó”是“一个”的合音。旧时mǎi写作“门”内加“外”,百度查无此字)。
  2.鹌鹑戏子猴——一作玩弄,二作养,三作喂不熟,此为旧话,有辱行当尊严。
  3.挨——除接触之外口语还用于兄弟姐妹、姑姑与侄女、外甥女与姨妈等之间的疏远和亲近关系,比如姨妈与别人说起自己的外甥女:那闺女和我就不挨。
  4.ǎo沼——一作闷热,汗黏沾身,烦热不透。二指事理不清,窝心闹神,有话:这事儿办得aǎo沼得很。
  (B)
  5.八大口喃——比狼吞虎咽更随意更接地气更具方言的比喻,真正表现的意思应该是“把抓口喃”。
  6.八砖——旧时富裕人家盖瓦房屋顶上铺在小瓦下面作底瓦的方砖,为了减轻重量,砖都制作成薄片,比普通垒墙用的砖片大质轻。
  7.扒人家的碗边子吃饭——刚在别人手下找份工作或临时在熟人手下找份赚钱营生。
  8.扒沟儿——为人公开罪责以引起指斥。
  9.扒不——巴不得,正想这样哩。
  10.把布场儿——旧时集市的管理者,有的地方口语多异化为“八布叉儿”,成员一般由一个集镇上威望较高、并热心出头露面的两三人组成,负责管理市面杂务,调理关系人情,并兼一个集市的训邪扬正。还有的参与每年当地庙会的各项事务,会务期间被称为“会首”或“会头”。把布场儿与后来陆续成立的“市管会”“劳协会”“工商联”“私企会”和“商会”功能基本相等,但管理区域和范围随时代变革已有区别。
  11.卜咂嘴——原意上下嘴唇因咀嚼发出响声,口语时有话:你上下嘴唇一卜咂就许给人家了。还有某人做某事做得不体面或不小心打碎弄坏了某物件也会与别人一起下意识地做卜咂嘴动作以示无趣。
  12.不人才——长相不体面(大多指小孩子);大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这事儿做得不人才。
  13.不刁——不精也不能,不傻也作疯,言语少正调,歪扭唱济公,斜眼拧怪相,形态不正经,有时学滑稽,专为逗笑声。
  14.不安生——思想淫秽,眼神漂浮,动作邪魅,常有被人厌恶作为,与不安分稍有区别,多指男性,也作小孩子肢体行动紊乱,哭笑不止。
  15.不入场儿——一、某人形象猥琐难入大雅;二、言语腌臜(āzǎ)不入人场;三、因亲情不和兄弟姐妹办大事有人缺席。
  16.不当吃不当喝的东西——一般说与对某玩物的嘲贬。
  17.不搁犋子——原意指牲口性子过于烈犟不愿与其他牲口拉车配套,口语一般喻某人恃才傲物、性情不柔和、不愿与人友好、不具包容之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技能和柔性。
  18.不知道屁香臭——不知好坏。
  19.不甩呼——不理、不愿与对方照面交情。
  20.不来往——亲情、朋友之间因来往稀少或因思想隔阂、随礼次数、礼金多少产生腻烦心理断绝礼金互动,说者一般显无趣儿。
  21.不是好鸟——不是好人。
  22.不许呼——不知道、不记得。
  23.不沾——不好,不行。
  24.不沾弦——说话不挨边;不好、太坏、品质太差;人品太次:那货不沾弦。
  25.不吐不咽——没有主见、不决定,有想法不说出叫别人腻烦生恼。
  26.不腔中——不确定成与不成,不成的几率稍大。
  27.不瞎你咋恁狠——私下赚取暴利被别人识破的话。
  28.不给你算妥——恶意:这事儿咱不算完,还得继续折腾你;善意:我还要继续和你玩笑,意思也是折腾你。
  29.不开和(hú)——原为麻将术语,表示一直没有赢牌,多数人打麻将大都把不开和(hú)理解为不开壶,所以有时在玩笑中间又把“哪壶不开你提哪壶”与“不开和(hú)”联系在一起。“不开和(hú)”生活中还意喻某人做错了事情受到批评或做某项营生没得到利益。
  30.不是那长把子瓢——以物说人,那人、那事儿不会很长远的。
  31.不叮对——二人思想有隔阂,两家琐事常吵闹,人情政见暗纷争,宅基金钱起风波。
  32.不使闲——不停地玩耍,不停地哭闹,不停地劳作,不停地絮叨。
  33.不坚饥——不顶饱,吃得不少一会儿还饿,比如光喝稀饭不吃馍、吃一肚子萝卜青菜、糊嘟锅里泡面叶子,肚子一时发撑,过一会儿还饿。
  34.不知道学校门朝哪儿——天中土话,表示没上过学。
  35.不服教士挨瞎打——教士,这里特指会武术的人,这句话的原意是说一个不会武术的人懵懵懂懂与一个武者交战,肯定要挨打吃亏,引意为不听别人劝阻莽撞上阵吃亏上当。
  36.不见脚长光见鞋小——说小孩子的话,一般多说男孩子,意喻小孩子长得快,若说女孩子多说“不见个子长高光见衣服小。”
  37.不觍唤人——不讲人、不顾人,有时作不顾亲情劳累,有时作得恩不知回报于人。
  38.不识号——牲口初上套时不适应口语号子对它的使唤,比如它对“嘚、驾”等号子的听唤力,口语时一般用来讽喻某年轻人不听话,犟嘴拧舌,不识社会制约,爱莽撞行事,有话:不怕你不识号,吃亏多了叫你自己听话。
  39.不嘲盱——相当于不搭理,比不搭理口语心理很,不受嘲盱的一方一般身份地位低下。
  40.不煞温儿——情绪激愤或哭闹不停歇。
  41.不待见——某人到某家去主人不热情招待;自家家人感情相互冷淡。
  42.不怕真要就怕真没有——民间谐话,有句话可以为这句话辅解其义:你把他打死,他没有你也没有办法。
  43.不捏——用手指反复滚动揉搓某物:把螺丝不捏上;你叫我手指头不捏红唻。
  44.不疼不痒——口语说此话时不做真正的痛痒,一般喻某人对某事或某个组织的活动关心不够,执行不力,没有积极推动,没有行动表现。有话:你看他不疼不痒哩能把这事儿做好吗?
  45.半绺子——事情做了一半;感情进行了一半。
  46.半大鸡子、半大妮子——半大鸡子和半大小姑娘因为没有成熟、不丰满,显得单薄,表象不好看。
  47.半斤八两——相等的重量(旧秤十六两一斤,八两为半斤),引申为两个相等的身份: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口语时也作以重量衡量价值不高:半斤八两的不算个啥。
  48.半吊子——不分老少,不明事理,胡乱开荤。
  49.半大橛子——一二十岁的男青年。
  50.半拉集——农历除夕的上午因急着回家过年人们不敢在集上逗留,整个集市交易短暂,俗称半拉集。半拉集在平舆、新蔡一带也被称为露水集,不但年关有,平常也存在,主要是旧时为了农活不敢在集上耽搁时间。
  51.半夜里哭妗子想起来一阵子——妗子属于亲属之间亲情较为淡薄的一种,所以世上为妗子痛哭的较少,此话也比作某人忽然心血来潮想做某项事情(一般不成行),也比喻某个小孩儿忽然为某事张忙、哭闹。
  52.拌嘴——有时仅限于夫妻间吵闹。
  53.拌草棍——喂牲口时拌草料的木棍,不值钱的劳作工具之一,有话:看你跟个拌草棍一样,搁哪儿哪儿碍事。
  54.扳住脚趾头算算——某人一时转不开弯儿算错账,旁人给出的嘲讽。
  55.扳杈子——扳树杈,寓意制服难缠的人,多用于喝酒行令中间。
  56.办玄——使用方法揭人短处,叫人难堪,有话:这回我非得给他办个玄不中!
  57.办赖——利用自己的正直和理据痛斥别人的邪恶;使用诡计或以武力威胁叫人难堪。
  58.扳视——仔细看、仔细审量。
  59.biǎ——比贴重、比打轻、比摸疼,有用纸、有用情,biǎ过的人和被biǎ过的人都知道啥滋味。
  60.biǎjǐ——象声词,有如泥巴摔地下的声音。
  61.biǎděi——象声词,豆腐掉地下了,人摔倒了。
  62.白脖儿——白脖儿:外行;白脖儿话:外行话。白脖还代指乌鸦,在外地白脖儿也作骂人的话。
  63.白慌——别慌的异化口语,意思是不急:白慌,我一会儿就来。
  64.百货动百客——此话口语时一般“客”念成了“kiě”,也与“盲人籴赖麦”连句,意思是人们的需求层次不一样,商品虽然有好坏之分只要价格合适了也能寻得买主,此话在街面上、生意场里常能听到,也有用此话引喻婚姻的,比如某个女青年因形象不好终于找到了婆家,旁人也有此话。“籴”(dí),买进粮米,与“粜”(tiào)相对。
  65.扁食茶——扁食:俗话中的饺子,扁食茶:饺子汤,此条不作真正意义上的饺子汤,一般为熟人之间的调侃,比如某人要到某家去做客,就会玩笑着说“到你家喝碗扁食茶都中”,暗喻要对方包饺子招待自己(饺子为旧时民间主食的最高领次)。
  66.别扎个跑哩架势——此话多见于饭桌边,自己做了好吃的或几个人正在吃饭见亲戚或好朋友过来赶快让尝尝:快坐下,别扎个跑哩架势,此话多显露亲情。
  67.别呱啦空儿唻——你有点正道好不好?
  68.别橛子——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周口很有气势,筹钱修建了宏伟的关帝庙。庙建好后,庙门西南角有一块空地还没有征齐,便托人找这块地的主人说和。这家主人恰恰是个别橛子,瞧不起山西“小枣儿”(旧时周家口老居民称山西商人为小枣儿)死活不愿出手。山西商人开始许以用银子装满布袋平铺在地块之上作对换。别橛子不答应。山西人说:“不行咱叫钱袋子立起来摆满中不中?”别橛子还不依。山西人一狠心,说不行咱来个“小鬼儿戴帽儿”一个银布袋上再冚(kán)个金元宝中了吧?别橛子更恼,说:“你就是在那块地上堆个金山我也不卖,我非在那儿建个茅厕(máosì旧读)熏你不中!”后来这个人果真在关帝庙西南角挖了个茅坑持续了几十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别橛子。
  69.bēi——给,瞬间口语,有时说:支bē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