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残疾人王洪伟24年漫漫回家路
      志愿者将王洪伟送回家。

    回家途中。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文/图
  24年魂牵梦萦的故乡越来越近,近乡情怯,坐在志愿者护送他的轿车内向外张望,54岁的残疾人王洪伟眼睛湿润,抽泣起来。
  他眼也不眨地盯着身旁一晃而过的碧绿麦田、风中摇曳的油菜花,归来的心怦怦跳个不停,宛如当初下定决心外出时的冲动。岁月依旧,可是那些熟悉的人有的已经不再,对他最亲的母亲也客死他乡,宅基地里当初的两间草房不见踪影,他的归处牵动着粤豫两地无数人的心。
  此时阳光正浓,洒在这位离家24年的游子身上。他的满头白发似乎诉说着他曾经的不易。4月14日上午9时30分,在汝南县板店乡柴庄村彭王村,站在村中的小路上,王洪伟的目光一刻也没有停歇。他期待着,寻找着那些曾经最熟悉他的人。
  早日回家是他唯一的心愿
  时间回到20多小时前的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路边游园的长条凳上,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男子蓬头垢面,正蜷缩在那里打盹。此时,他的耳旁有一个声音响起,“伟呀,你在哪儿?为娘想您啦。”这个名叫王洪伟的流浪汉腾地坐起来,他揉揉眼睛,眼睛更涩了。想起娘,他有不好的预感,伤心地一个人哭起来。他的哭声引起当地“让爱回家”志愿者王树立的注意。王树立俯下身子询问该男子为什么哭。
  因早已经与家人失去联系,没有身份证,王洪伟不能租房住宾馆,更不能在银行开户,一个人孤苦伶仃在虎门漂泊,以捡垃圾、要饭为生,甚至一日三餐都要到垃圾桶捡别人的剩饭菜充饥。
  “我要回家!”王洪伟告诉志愿者,自己几岁大的时候因发高烧治疗不及时导致小儿麻痹症,至今右腿右手残疾。尤其是在外漂泊多年,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加上年纪越来越大,又没有医保,生病都是扛过去的,所以他非常想念老家,更牵挂自己的老娘。
  让爱回家驻马店负责人彭占领在东莞工作,他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派人将王洪伟带到志愿者办公的场所,一些爱心人士为他买来新鞋,拿来衣服,还让他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穿戴一新的王洪伟令人眼睛一亮,他先前蓬头垢面的形象顷刻间改观。
  汝南志愿者陈民多方联系,最终联系上王洪伟家乡村干部,并多次电话对接。得知即将启程回家的消息,王洪伟急不可耐。他行走不便,被志愿者带到汽车站,搭上一辆从虎门开往河南的长途客车。了解他的情况后,原本200多元的车费客车老板只收了他100元钱。
  4月13日中午12时,志愿者买来水、八宝粥等食物,看着王洪伟搭上客车缓缓驶出虎门这个曾经接纳过他的城镇。
  路途遥远,长途客车司机特意为腿脚不便的王洪伟腾出一个专座,让他躺着靠着都舒服。途中在长沙服务区停驻,客车老板看到他一言不发,就上前询问,得到的回答是太想家了,想让车快一点儿走。
  爱心接力流浪汉漫漫回家路
  “救助流浪者过程中我们发现许许多多难题,有的找到家,家人不愿意接纳,有的找到家后有关方面迟迟不愿意跟进。而这次为王洪伟找家,让我们感受到他家乡人的胸怀与担当。”志愿者告诉记者,得知王洪伟已经坐上回家的车后,村干部彭国俊一夜未眠,他一方面向村党支部书记周合明汇报此事,一方面考虑暂时把王洪伟安置到哪儿合适。
  村民刘小敏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村干部,愿意把自己一处闲置的房屋让王洪伟居住。“都是一个村的,洪伟哥特别不容易,我和家人一商量,大家都同意我这个想法。”刘小敏表示,自己还可以给他送饭吃。
  经过20个小时的颠簸旅程,4月14日上午9时许,客车停靠在汝南县汽车站,前去接站的志愿者陈民、陈武等人翘首期待。“每一辆大巴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生怕一不小心把牌号看错,耽误了接人。”陈民说。
  志愿者把王洪伟从车上搀扶下来,向司机道谢后将王洪伟送回家。
  声声呼唤道不尽的乡音乡情
  半个小时后,彭王村中央站满了村民。“洪伟,我是你婶。还记得我不?”刚下车的王洪伟眼睛瞬间通红,强忍泪水点点头。
  “洪伟哥,我是小敏,家已经给你收拾好了。”“小敏,谢谢你!你咋这么老了?”此时此景,王洪伟的泪水不争气地流下来。
  王洪伟接过村民递来的香烟,脸慢慢有了笑意。大家七嘴八舌,询问着他的近况。“洪伟,你是咱村的人,板店就是你的家,无论走多远,累了就回来!”阳光正好,照在这群质朴的村民身上、脸上,他们因激动流泪、因重逢而开怀大笑。
  这时,一名中年男子开着三轮车匆忙驶来,他车钥匙没拔就跳下车直朝王洪伟而来,“洪伟,我是你弟国俊呐!”“认得,咋不认得?你也老了。”两个曾经的青葱少年如今都是两鬓白霜。
  “走!我带你看你的新家去。”大家沿着曲曲折折的村道,在风中摇曳的油菜花与青翠欲滴的新鲜蔬菜夹道欢迎下,王洪伟步履蹒跚,来到这座邻居给他收拾的瓦房内。
  “下午送来一床新被,准备从旁边邻居家接电。”“看看自来水还能用不,这几天先凑合着。放心吧,绝对让你饿不着。”邻居们安慰王洪伟,令他非常感动。
  “暂时隔离,结束后就办手续把他送到乡敬老院。”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合明表示,“经过查找,他发现王洪伟的户口并没有注销,随后就会为王洪伟补办身份证。”
  “谢谢!谢谢!”王洪伟不停地向大家道谢。
  艰难抉择他为减轻母亲负担而出走
  1996年,王洪伟带着30多元钱,没有向相依为命的老母亲告别就只身一人连夜离开家。
  “从小我就是个拖累,家里一个姐姐,兄弟三个只有我是残疾人,母亲的心都拴在我这儿。俺爹在信阳上班,为了我,父母长年不能相聚。”王洪伟回忆,小时候母亲非常疼他,家里喂了几只鸡,偶尔改善一下生活也是打个荷包蛋,每次盛饭母亲都把荷包蛋埋在他的碗下,而他总是执着地把鸡蛋扒拉到娘亲的碗里。身有残疾,没有生活技能,干农活还没有娘干得多。看着娘整日为自己操劳,王洪伟决心出走,以此减轻母亲的负担。
  他的这个决定既悲壮又无奈,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母亲想他几乎哭瞎眼睛,最后跟着丈夫在信阳生活,直到几年前去世还在挂念着这个儿子。“你娘死不瞑目呀!”邻居大娘说。
  当年,王洪伟先是坐上从家乡出发的煤车来到驻马店火车站,然后乘坐运煤的火车一路向南,最终来到东莞虎门。
  “虎门四季温度宜人,我白天捡废品,晚上就住在银行的走廊里,走到哪儿都背着自己的小包袱。那里的好心人经常给我送吃送喝。冬天志愿者会给我送被褥,夏天会给我送防蚊蝇的花露水什么的。我以卖废品、捡人家的剩饭维持生活。最近几年身体越来越差,右半身子疼痛难忍。”王洪伟告诉记者,夜深人静时,他思乡心切,尤其是想在有生之年看一眼老娘。
  他悄悄告诉记者,他积攒的卖废品的钱原本是为娘养老的,没成想余生再也没娘了。
  “俺娘埋在信阳了,她是板店的姑娘,老了也没能叶落归根。”王洪伟眼睛里噙满泪水,他原本准备先到娘的坟头给她磕几个头,这个想法暂时实现不了。
  “俺有时想,俺就是一个风筝,娘就是那个牵着风筝线头的人。娘老了,撒手了,我这个风筝也该落地了。”临别,王洪伟向每位志愿者道谢。
  相信他这次回家,一定能感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也希望他幸福度过下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