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书,怎么读?22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时发现,许多市民虽然有阅读的习惯,但是看手机、工作忙、没时间,成了大部分受访对象远离书籍的原因。
调查:
看手机成不读书理由
记者就“世界读书日”这一话题,对部分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部分市民平时读书的时间相对较少,而看“手机”、“工作忙”、“没时间”成了大部分受访对象远离书籍的原因。
“平常哪有时间看书,好几个月才去逛一次书店,而且还是陪孩子买一些学习上的辅导书籍。”提起读书,在市区一家公司上班的任女士说,由于工作比较忙,下班后要忙着照顾孩子,有的时候还得加班或出去应酬,平时不怎么看书,有时间基本就是用手机刷刷抖音、聊聊微信。
记者采访了十几名市民,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人对“世界读书日”有所了解,而“看手机”成为大多数人不读书的理由。很多人上网时间远远多于读书时间。
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人每天接触手机的时间最长。浏览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成年人每天接触的最主要媒介,纸质书籍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比2017年的80.43分钟增加了4.44分钟。
2019年国民阅读报告发布,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67本。这一数据的公布,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热议。部分网友认为,这一数据说明了网络对阅读的侵占。但也有网友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传统阅读方式难免受到冲击,网上阅读也是读书的一种途径,上网时间比读书时间多,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少年轻人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体进行阅读。
提倡:让阅读的氛围浓起来
驻马店技师学院学生张梦丹认为,只要喜欢阅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不重要,这要看个人的习惯。“我们班的同学就喜欢用手机看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自己想看的书籍,既方便又省钱。”
黄淮学院美术系栗东旭认为,手机阅读属于快餐式阅读,要想真正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他建议还是要读纸质书。
据记者了解,疫情期间,在家读书的人不少。一位市民称,疫情防控期间,他重温了《三国演义》、《诗经》、《论语》等大量古典书籍。他每读一次经典,都会对社会和人生有一次不一样的认识。在这个超长假期里,读书给很多人带去了精神慰藉,也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就在几天前,市卫健体委举行书“香助战疫,阅读通未来”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据记者了解,以这种形式助力读书的单位还有不少。因为我们都知道,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提倡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