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初心不改 在代码的世界里收获快乐
——记驻马店移动公司业务骨干郭武
    郭武在工作中。

  □全媒体记者吴燏函文/图
  15世纪,人类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商品开始了漫长的全球流通之旅。现在,数字大航海的时代已然来临,数字信息消费成为影响一个人知识结构的第一来源。程序员这一专职和计算机语言打交道的职业应运而生,他们是互联网世界里最闪耀的明星。驻马店移动公司业务支援中心业务运营分析员郭武就是其中的一员。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程序员的了解大多停留在那些流行的网络段子——“格子衫、牛仔裤、不善言辞、头发少”,他们经常自黑是“搬砖”“IP民工”“码农”“码畜”,每天的工作就是找bug、玩“找碴游戏”。“你看,我现在状态还蛮好,头还没秃,是不是为我们程序员争了一口气?”42岁的郭武笑言。
    15岁和计算机“一见钟情”
  1992年,郭武来到驻马店第一职业高中财会中专班学习。这期间,一门无足轻重的副课“会计电算化”引起了他的注意。“第一次到机房上课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计算机,觉得很好玩。为了深入地研究它,我交了100元钱报班,整天泡在机房里,茶饭不思,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回忆起那段废寝忘食的时光,郭武坦言,“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缘分,让我那么早就走进了代码的世界,收获了数不清的快乐和成就感。”
  1994年4月20日,中国用一根64K的国际专线,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次年,郭武父母斥“巨资”8000元,买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奔腾133”电脑送给他。“当时可把我高兴坏了,我立刻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堆编程的书回来,每天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敲敲打打。BASIC、FOXBASE和C是当时流行的编程语言,学习这些大概花了我两年时间。”郭武说。
    28岁技术攻坚成“大佬”
  2004年,郭武来到驻马店移动公司工作。“那个年代的互联网行业还没有现在这么细分,我刚到公司的时候,前端开发、后端研发、测试开发、运维、架构、系统维护、电脑配置……都是我一个人在负责,像杂家一样,什么都得会。”郭武说。
  2005年,河南省采用人工逐级分配号码资源的管理方法,但人工分号存在稀缺号码截留、人情号严重等弊端,分公司经销商对号码分配一直有较大意见。为彻底解决人工分号产生的问题,从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历时半年时间,郭武在深入调研原有号码分配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并完善了“渠道号码资源管理系统”。“当年这套系统领先全省甚至全国。不同的地域对应指定的号池,系统自动分配更显公平。此外,根据卖场的销量和美誉度,我们调整了号池里‘靓号’的比例,产生了良好的激励效果。”郭武说。
  “能吃苦、爱钻研、常创新”,这是郭武给同事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工作,到深夜1时才休息,他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计算机事业,也因此收获了累累硕果:“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管理类创新优秀奖”“第五届河南省职工技术运动会计算机程序员决赛第九名”“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移动岗位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
  “这段日子很辛苦,压力也不小,技术难题常常有。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做些别的换换脑子,比如木工。做些小手工活儿,既放松了紧张的情绪,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出现。年轻嘛,要主动工作,不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我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能把自己喜欢的事儿当成事业来做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郭武说。
   42岁“自我迭代”再出发
  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一书中形象地将编程与绘画做了比较,认为优秀的程序员和画家一样属于创造者。但在互联网分工日益细化的产业链条中,“编程已逐渐由一项智力密集型的技术创造变为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劳动,职责就是根据规格说明书写出代码,就像做饭一样,先放油,再加醋,锅铲翻几下,仅此而已。”
  “技术要迭代,人也一样。隔段时间重启一下自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郭武说,数据资源是“放大镜”,也是“望远镜”,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解码”公众需求,对接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才能真正让服务有温度。“我现在从事的运营分析工作,就是从海量的、杂乱的、看似无意义的大数据中,提取市场营销需要的那部分,进行前期预测、过程监控、效果评估,从而为我们的移动用户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更智能、更实惠的通信服务。”郭武说。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如今社会上的选择很多,年轻人面对的诱惑也多。只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守得住初心,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郭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