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关凯华:用芦笋铺就村民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景中原
  “春风荻渚暗潮平,紫绿尖新嫩茁生。”4月以来,几场春雨过后,上蔡县杨集镇后常营村芦笋种植基地的30亩芦笋已进入盛产期。望着田里根根挺拔、葱郁丰产的芦笋,看着每天新采摘的芦笋被销往四面八方的热闹场景,“哗啦啦”数着手中厚厚的钞票,村民们一个个喜笑颜开。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通过发展芦笋产业,解决更多村民就业致富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奔小康的问题。”4月27日,上蔡县公路管理局派驻杨集镇后常营村第一书记关凯华告诉记者,后常营村以前是杨集镇数得着的贫困村,传统农业种植单一化,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阻碍了乡村振兴。为此,关凯华充分考察市场后,在2018年初,结合本地土壤、光照、雨量、气温等条件,经与单位及村“两委”班子商议,在村里建起了占地30亩的芦笋种植基地。为了建设基地,关凯华的派出单位上蔡县公路管理局出资10万元,帮助村民致富,。
  据关凯华介绍,芦笋不但产量高,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蔬菜之王”之称,最大的特点是投入少、销售价格高、劳动强度小、收益时间长,不需要年年播种育苗,一次种植可以采收10到15年,一年可以循环采摘6至7个月。如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芦笋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助力脱贫攻坚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后常营村30亩芦笋种植基地,平均亩产芦笋约800公斤,亩产值近1万元。从3月开始采摘到4月进入盛产期,每天可出售芦笋300多斤。
  “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芦笋种植面积,延伸芦笋产业链条,引进芦笋罐头、芦笋酒、芦笋茶、芦笋饮品等深加工项目,打造后常营村芦笋品牌,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谈起未来,关凯华对后常营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