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用仁心与医术解除患者病痛

  □全媒体记者 李贺建文/图
  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4月30日上午8时,张治华像平常一样,早早来到他自己的私人医院门诊部,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如图)。
  “张医生,这几天我头昏、头痛、出虚汗,快帮我看看怎么了?”一名患者眉头紧皱,脸上写满了焦急、不安。
  安抚患者情绪后,张治华向患者询问病情、号脉、听心跳、开处方……“您这是脑动脉供血不足,患有高血压,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别紧张!”张治华宽慰老人道,“处方已开好,去楼下收费室缴费,再到药房拿药。平时多吃蔬菜、少吃盐!”整个上午,张治华一步也没离开过诊室,先后为十几个患者看诊。
  在张治华看来,医生的职责就是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痛苦,治病救人。中午12点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张治华才停下手头的活儿与记者交流起来。他对记者说,医生没有正常的节假日,这是职业的特殊性,如果正常休息那就会影响患者的就疹时间,患者就得承受更多的痛苦。
  午饭后,他休息半个小时又提前坐诊。“最忙的时候,一个小时要看近10个病人。”
  在驻马店,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家喻户晓,每天找张治华看病的人不少,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
  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随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按时下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在工作中,他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对于远道而来的患者,尽量当天检查完毕,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有段时间社会上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张治华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时时加强医患沟通,处处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和方法。他心里时刻装着病人,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他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安慰……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在日常工作中,他想方设法为病人节约医药费,不该检查的项目,决不给病人乱检查,能用一般药的,决不开高价药。对于在诊治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他反复研究,决不放过,与同事一起分析讨论,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驿城区一对夫妻婚后6年不孕,两人已经到了要离婚的地步,经过张医生2个月的调治,女方怀上了孩子,两人和好如初。西平县一男子全身湿疹20余年,经过他中西医结合治疗,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专家,张治华认为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两条腿走路,全面掌握中西医理论,时刻关注中西医融合发展动态。从医数十年来,他手不释卷,苦心钻研医学理论。通过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和多年的临床实践,他的临床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信赖,得到了患者充分肯定。
  紧张的工作之余,张治华通过写字绘画调解自己。万物静中得,白天的繁忙过去,很多个夜晚,他一个人坐在自己的画室,一杯清茶,一本古书,一张画纸,充分舒张自己的内心。张治华认为,治病和绘画一样,要有节奏,要张弛有度。治病不能穷追猛打,病人该停药时要停药。绘画忌讳腻歪,收不住手。
  “读岐黄,疗人间疾苦,事丹青,启众生性灵。我能感受到绘画带给我的温度,也希望我的病人能感受到我的温暖。”张治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