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你的好,他们和时光都会记得
    油画《环卫工人》    张国宽/作

  编者按: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都是劳动创造出来。五一节来临,本版选登几篇读者来稿,以感受一个个平凡人在各自不同岗位上的艰辛付出。
  □薛峰
  我从小就怀有一个教师梦,希望长大之后能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大学毕业后做过编辑、广告文员、董事会秘书等,几经波折,最后还是如愿走上教师岗位。
  学校地处农村,学生视野窄,没读过什么书,我便从家里把自己珍藏的名著和杂志带到学校给他们看,几乎达到人手一本的程度。我教他们如何做摘抄,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学会持之以恒。每周五下午是作文课,每次我把作文本收上来后都要挑选几本拿回家,常常在凌晨三四点起床,趴在电脑前把这些作文打出来,仔细修改,帮他们投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短短两年多时间,全班55人有42人在全国公开报刊上发表过作文。发表作文在我们班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随便问一名学生,他都会告诉你,我也发表过作文呀,在某某杂志上。因此我们班被媒体以“新蔡有一个少年作家班”为主题多次报道过。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始终坚守这一信念: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给予学生真诚的、无私的、发自内心的关爱。
  班里有的学生家庭贫寒,生活清苦,我便隔三岔五地叫他们去我的宿舍里吃饭,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谁要有了进步,我会毫不吝啬地奖励他们。有一次早读,有10个学生默写10首古诗全部正确,我当场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每人奖励10元。还有一次考试前夕,我在班里承诺,此次考试凡是考96分以上者,请他们去我家玩。结果有几个学生的成绩超过这个分数,我把他们接到我家里,感受我家的书香气氛,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对他们的那种好,全心全意,毫无保留,一览无余。
  岁月不会辜负任何一份真诚的努力,时光终会铭记一路的坚持与付出。学生们天天盼望着上我的语文课,毕业的学生也常联系,很多时候,他们一声亲切的“老师”,都会让我所有苦和累烟消云散。
  愿我们不愧对每一颗成长的心,不虚度每一段辛苦的日子,愿我们在每一个有风的时刻都能翩然起舞,用坦诚、率性与包容的心,去感染每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
  因为,你的好,他们会记得,时光也会记得。
  检察官的一天
  □胡天翔
  4月28日上午6时30分: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吴艳就起床了。一个鸡蛋、两杯牛奶,再配上小菜,就是她和儿子的早餐。爱人在外地工作,儿子11岁,读小学五年级。陪着儿子吃过早饭,吴艳洗刷好碗筷,又查看了上网课的电脑,叮嘱儿子好好听网课后,就匆忙上班去了。
  7时30分:吴艳骑电动车赶到市检察院。四月初,她被抽调到市政法委工作,近20天来,每晚在政法委下班后,再回到单位上班,加班看案卷。今天,一个案件必须在五一假期前结案,她只好请假回单位把案件理顺,好制作起诉书。
  10时10分:再次仔细审阅了一遍案卷,梳理案件情况后,吴艳开始在电脑上草拟起诉书。还没写一半,主任王萍过来了。见到她,王主任亲切地说:“可逮住你啦,正准备给你打电话,说说送法进校园的事哩。”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除了办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外,开展“送法进校园”等普法活动也是重要工作内容。每个学期的开学伊始,他们都会精心准备好法治宣讲课程,给孩子们上好“开学法治第一课”。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学校没有开学,吴艳就通过网课的形式进行,她讲授的《战“疫”开学法治第一课》,全市有88万余名中小学生收看,她也成了中小学生眼中的“网红检察官阿姨”。五一节过后,全市的中小学生就要开学,又该准备“送法进校园”活动了,王主任想和吴艳提前商量一下。
  11时30分:到王主任办公室,两个人讨论着“送法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安排,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一看手机,吴艳连忙下楼骑着电动车回家。家里还有一个上网课的“熊孩子”,还要给儿子准备午饭。
  14时10分:安排好儿子下午的学习,再次叮嘱他好好写作业后,吴艳就来到了办公室。忙了两个小时,终于把案件的起诉书草拟好了。想到明天就可以将案件移送到法院,她轻舒了一口气。喝了一杯水,伸伸懒腰,年龄不大,毛病不少,一坐久了,颈肩腰都痛。可是,想到五一过后还有两个案件等着结案,她顾不得休息,接着看起案卷。快下班了,她接到政法委通知安排明天继续去法院开展工作的电话。加快进度,或许明天可以一块把案卷带过去,她想。
  20时30分:吃过晚饭,检查了儿子的作业,吴艳和儿子下楼,出了小区,在金水河边散步。夜色朦胧,五彩的灯光映着河水。儿子作业完成得好,吴艳又夸了两句,儿子兴致很高,一路有说有唱的,还高兴地问:“老娘,咱五一节去哪儿玩啊?”“去俺单位玩吧?为娘要看案卷,你去陪班吧!”吴艳说。“啊?又陪班啊。”不用看,吴艳也知道儿子又翻起了白眼。
  驻村情怀
  □王召辉春光正好,村里的麦苗欣欣然,不负春光,奋力生长。
  我们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空气。村里开始复工复产,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2018年5月,按照组织安排,我成了河南省广播电视局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到上蔡县邵店镇刘庄村,参加精准扶贫工作。
  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叫刘先权,是省广电局某处的处长。听说他是第二次来到这里参加扶贫工作,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俩年龄相仿,有着相似的家庭、学习经历,孩子都在读初三。或许如此,在工作中比较容易沟通,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
  夜深人静,在村委大院,有多少个夜晚,我们仰望星空,讨论村里的扶贫车间、扶贫超市、香菇大掤及修路、“厕所革命”、安装庭院灯的事情。产业扶贫,扶贫扶智,户户通,户户亮,户户改,这是我们的目标。
  骑着一辆电瓶车,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村民热情地叫着我们的名字打招呼。他们都知道,有困难找老刘和驻村工作队。
  村里的贫困户看病没钱,给老刘打电话;贫困户大娘有了知心话,来找老刘来倾诉;村民谁需要去省城看病,他都尽心尽力,帮忙联系医院;村里的双胞胎大学生刘梦凡和刘梦艳,考上大学的袁创奇和袁梦豪兄弟,他会送去皮箱和助学金。
  在老刘的协调下,村里的少年宫建成了,村小学有了全镇第一家塑胶运动场;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们去夏令营、冬令营,开阔孩子们视野;村里有了专门表彰学业有成孩子的奖学金。
  足迹踏遍每一寸土地,真情留给每一个村民。不深入农村,不走村串户,你永远走不进村民心里,和他们打成一片。
  一本本走访日志,记录着我们帮扶的足迹;一面面锦旗,饱含着村民对我们的敬意。
  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有幸参与脱贫攻坚,有幸见证了贫困县贫困村的摘帽。或许,这本身对我就是一种锤炼,一种情感的升华。
  驻村,让我学会了坚强。在奔小康的路上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只争朝夕,为美好生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