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用心写就非凡人生
——访“跨界”作家刘先琴
    刘先琴中))、祁兴磊(右)与本报记者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刘先琴((中、祁兴磊(右)与本报记者在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最美四月天,草长莺飞时节,不顾舟车劳顿,刘先琴老师来到泌阳就投入到采访工作中去。此行,她是为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关于中国第一头肉牛诞生的艰辛历程,采访刚刚获得“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夏南牛之父”祁兴磊而来。这个创作项目是我市“五个一工程”扶持重点项目。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久仰的刘先琴老师。
  写作与幸运人生
  “写作成就了我的幸运人生。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赖以生存的职业正好是自己兴趣所在更幸运的了。是写作成就了我的人生。”4月27日,记者见到刘先琴时,她对记者说。
  刘先琴出生在南阳淅川一个有墨香之气的地方。那个叫龙昭寺的小学院落,正好坐落在一座被当地人称作笔架山的笔尖上。满月“抓周”时,她面对一大堆好吃好玩的物件,抓在手里的竟是一支笔。其实,从她一出生,视线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当然是作为教师的父母常用的纸和笔了。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工作,她以文学笔法写作的新闻,受到读者喜爱,同时使她成为当年央媒驻河南记者站里最年轻的高级记者。
  “我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用来做了这件事情:不停地进行汉字的排列组合。当我一次次按照自己的思维布置出语言的方阵时,除却这些方阵表达出来的喜怒哀乐,纯粹的写作过程带给我的只有愉悦。”刘先琴说。
  一名普通的送水民工,看到她的名字,惊讶地说,我读过你的作品;一位国家领导读过她的文章曾批示:读时多次掉泪,读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刘先琴说,这些是她职业生涯的动力,也是她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跨界”与心灵召唤
  《河南日报》高级编辑高李丽评价刘先琴的作品“直端大”:直就是正直,端就是端方,大就是大气。她的选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主旋律,站位高端、叙事宏大,思考缜密端正。
  刘先琴写作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跨界”。“跨界”的风险在于,用文学的笔法写新闻,容易被批评不客观;用新闻的笔法写散文,又会被指责缺乏形象缺少文采。就“跨界”写作这一说法,刘先琴说:“我内心深处不为人知或少为人知的东西,就是多年来‘跨界’写作的纠结。”
  刘先琴告诉记者,我走进新闻队伍是文学引起的,虽然没有学过新闻,但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还是了解的。写新闻时,笔下的文字与想象浪漫绝缘,这样久了,即使有了写作诗歌散文的冲动,感觉表述也有了一种障碍。尤其受打击的,是当记者多年后,多次遇到这样的场景:你是刘先琴,我读过你的文章,然而说出题目的,都是我多年前的写的诗歌散文。我常常想怎样让新闻走进读者心中,怎样用文学手法表述新闻。改革开放之初带来的思想解放让我有了机会,我把一位大学生退学去办饭店的新闻,用第三人称写成纪实散文式的新闻《教授和他的女儿》,得到读者和报社的认可,以后就有了系列的这样的新闻。但是,很快陷入更深的纠结,那就是文字的生命力。同样是采访,我采访了南街村,写成了特写《昨天的梦今天的梦》,李佩甫写成了他的名著三部曲之一的长篇《羊的门》。虽然我的新闻当时有全球72家报刊转载,但是别说10年,一年、两年哪里还有痕迹?文学却以她独有的魅力,留存史册。回头张望,当时一起开始文学写作的小伙伴,都已经成为文学领域冉冉升起的明星。放弃记者职业似乎很难做到,永远冲锋在时代潮头的诱惑挑战着你的人生选择,多少次的深夜阅读和更多的写作,让我逐渐看到悟到,那些由记者走向文学道路的,都是先从事新闻职业,有一定的人物、事件积累的冲动引起的思考,有一种新闻盛不下的感觉,自然成就了另外一种文体的诞生。如我们队伍里的榜样梁衡、王慧敏等,依然在这样的道路上成功前行。而我,从文学走进新闻,两种文体我都是肤浅的初写作者,根本没有悟出其内在的真谛,苦恼自然而来。一直到写作《永远的圣殿》《淅川大声》,一种新闻表述不了、文学创作虚构想象不出的真实,赫然从眼睛直击心灵的时候,我才感觉自己浮躁的内心有了安放的地方。
  一个作者,永远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只有经过自己心灵过滤的文字,才会得到读者心灵的回响。因此,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静宜认为,刘先琴的写作是有担当的写作,是跨文体的成功实践者,是真诚的写作。
  采访永远是记者的课堂
  到市畜牧局翻看落满灰尘的原始配种手写资料,到农户家询问养殖过程,到产业园、大型养殖场参观感受……刘老师采访的细致严谨难以想象。
  “作者只有自己所见清楚明白,所思深邃真切,才能让读者得到最好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是永远的学生,采访是永远的课堂。”她说,自己这次面临的题材,是又一次挑战,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在哪里诞生,它的培育者经历过怎样的艰难才结束了中国没有肉牛品种的历史?所有这些,都发生在驻马店市泌阳县最基层的一个畜牧站,由一位最基层的技术人员带头,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用传统方法培育出来的。要让祁兴磊这位培育出中国“第一牛”的基层科技人员走进国人视野,也许,仅仅一个消息也是一种传播,但当我了解到国外肉牛品种的培育几乎都是由专业化的育种公司来完成的,且建有相当规模的育种场,而祁兴磊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来育种团队并最终完成这一成果时,就有了直觉上的感动,认为有故事,值得我去探索书写。
  路途中,谈到她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玉米人》。与写其他人物不同,这本书的主人公程相文是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所从事的事业为普通读者所陌生。刘先琴为了把这个极其重大的题材奉献给读者,她沿着科学家的脚印,从他离开校门投入河南鹤壁农科所,到他寻觅良种到达的松辽大地,从育种人才聚集的河南农业大学到国家科研院所,一步步还原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寻找他生命中最打动人心的故事。
  最终,作者通过10个章节23万字的结构,把一位痴迷玉米育种研究的科学家醉心于植物生命同时,与人物世界发生的和谐、矛盾、爱情、亲情故事生动再现,让程相文不图名利、不计得失,从事玉米育种50年的内在动力和高尚情怀,中国知识分子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贞不渝的热爱,通过文字,通俗明白地走进读者视野。
  如今,在盘古圣地回顾夏南牛培育的艰辛历程,在夏南牛工业园感受泌阳县围绕夏南牛所做的每一分努力,在寻访养夏南牛致富的农户中感受祁兴磊这位“泥腿子科学家”的梦想与初心……刘先琴敬业的点滴汗水再一次洒落。她在豫南大地上的问询和探访,永远流露着记者的机敏、作家的思考。她以及她字里行间永远的活力和美丽,感动着每一位接触她的人。
 
  刘先琴,河南南阳淅川人。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协会理事,高级记者,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站长。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后入职新闻队伍,在新闻报道、文学创作领域均有建树,被业界誉为“跨界专家”。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以来,每年都有近百篇消息、通讯、特写见诸报端,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新闻奖项60多个。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散文》《诗刊》等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作品收入《河南省新文学大系》。出版散文集《望海》、报告文学集《今生有缘》《玉米人》。其中部分篇目被翻译成日文、英文介绍到国外,并收入《河南省中学生阅读文选》,编进省重点中学中招试卷。报告文学《淅川大声》获首届杜甫文学奖,30万字文集《今生有缘》被推荐参加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