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宁查看西瓜长势。
□全媒体记者 杨晓晖 文/图
“再有一个星期,西瓜就可以上市了。半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5月4日,在汝南县金铺镇徐庄村西瓜种植基地,望着一个个翠绿浑圆的西瓜,王海宁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多年打拼终有成
今年43岁的王海宁自幼生活在徐庄村,用他的话说,这辈子没少折腾,小时候缺吃少穿,中学毕业后,为贴补家用,16岁就踏上外出务工之路。
“搬过砖,扛过水泥,也刷过墙。”王海宁说,靠力气挣钱的日子很苦。好在脑子灵光,凭着在打工中学到的技术和积攒下来的钱,20岁时,他和别人一起搞装修,北京、上海……哪儿有活往哪里跑,虽然辛苦,但收入大幅提高。
2003年,厌倦了漂泊的他回到了家乡,娶妻生子,随着两个孩子相继长大,经济压力也大了起来。看到别人卖手机挣钱,他动了心思。2006年,他孤注一掷,在市区租门面卖起了手机。在他精心打理下,手机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后来看卖彩票也不错,他又租下3间门面卖彩票,并在市区买了房,把爱人和孩子都接了过来。那时的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二次创业再出发
随着竞争加剧,手机利润大大压缩,彩票销售量也逐渐下滑。2019年,他关停了彩票店,手机店也只保留了代理电信业务和维修手机。
“房租上涨,收入下降,一家人不能坐吃山空。”思来想去,王海宁决定再找点儿事做。
机缘巧合,一次安徽临泉县的朋友建议他种西瓜,缘由是临泉半截楼的西瓜在驻马店很畅销。
“朋友种了16年西瓜,效益不错,劝我试试。”王海宁说,想着家里还有几亩地,失败了损失也不大,他就答应了。
“要种就多种些,我免费提供技术。”朋友又劝他。就这样,在朋友的鼓动下,王海宁回乡找到了任村支书的同学常会。常会听后,立马表态大力支持,并为他协调流转了60多亩土地。
坚守梦想砥砺行
说干就干,当年11月,王海宁拼凑了50万元建西瓜棚。为抢进度,他吃住在工地,与工人们一起整地、搭钢架、铺设滴管、覆膜……
“像打仗一样,一天下来,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说起建棚的经历,王海宁说最难受的是晚上,旷野里只有他自己,夜里还时常被冻醒。
大棚建好后,王海宁跑到朋友那里买来8424西瓜种,并在朋友的指导下开始育苗,然后移栽。
“比养个孩子都难。”第一次种瓜的王海宁深刻体会到瓜农的不易:保温、施肥、浇水、通风、疏果……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天天趴在地里,每个结出的瓜都要从手里过好几遍。
“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王海宁说,为了种瓜,他瘦了30多斤,但他不后悔。
带民同富奔小康
“半截楼的西瓜具有皮薄、瓤甜、籽少、瓜期长的优点,一株西瓜可连续采摘六七茬,瓜期长达半年。”王海宁介绍,每亩瓜能产10000斤,产值近20000元。
“我们都期望他把事业做好,然后通过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常会说,这样既能调整种植业结构,也能增加群众收入。
无论是建造大棚还是日常管理,王海宁用的工人都是附近村民,30多个人每人每天能挣80元钱。他说,乡里乡亲的,能帮点儿就帮点儿。
西瓜马上就要成熟了,王海宁最担心的是销售,毕竟60多亩的西瓜不是小数。他告诉记者,全市种植半截楼西瓜的并不多,市场上卖的基本上都是浙江、云南运过来的。
“如果销路没问题,下一步将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市民吃上优质的半截楼西瓜,让更多的父老乡亲通过西瓜种植走上致富路。”王海宁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