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领导到贫困户家回访。
□全媒体记者熊国森文/图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平舆县玉皇庙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群众增收和“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抓产业,促就业,在全乡的10个行政村都引进了“藤编项目”和“巧媳妇工程”,在唐庄村建立了“千亩石榴园基地”,乡领导常常出现在全乡900多户贫困群众家里。
谁不说俺家乡好
近400棵桃树已挂满果实且长势喜人,桃树下数十只散养鸡正悠闲地捉虫子吃,一群大白鹅正在争抢地上的嫩草,20多只吃得饱饱的山羊在羊圈里懒洋洋地休憩……
这是日前记者在玉皇庙乡曾庄村小黄庄村民组村民黄自松家门前看到的一幅美丽乡村画面。
在果树园里,乡驻该村第一书记、园艺师赵玲和村支部书记黄红生正在向黄自松传授桃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果园旁边就是黄自松的“四合院”,前排三间是小卖部,经营着化肥、农药、药桶等农资产品;后排的几间是乡里资助的安居工程房。院子里农机具一应俱全;屋内空调、彩电、洗衣机应有尽有。
面对记者的采访,65岁的黄自松喜不自禁:“这多亏了乡里的李松勇书记、王峰乡长和村领导的大力扶持,是他们从政策、资金、生活等方面大力支持,我才有今天的收获。特别是李松勇书记,村民们的大事小事,他都当作自己的事全力去办,有始有终。”
“去年我的养殖补贴得到10000元,种植桃树补贴4500元;通过安居工程得到危房改造资金45000元。疫情期间,小外甥女在我家上不了网课,乡里又及时给我们买来了电视机、扯上了网线,还送来了防疫物资及生活用品……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现在说不定还一穷二白呢!”黄自松老汉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述说着乡里村里带给他无限关怀的点点滴滴。
“老上访户”的不幸家庭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黄自松的妻子精神一级伤残;儿子3岁时因为发烧没有来得及治疗,被烧成脑痉挛,也成了精神一级伤残,以致现今35岁了还孑然一身。女儿早已出嫁,家里的一切重担都落在了黄自松的肩上,而他患有老胃病。家里为看病欠了几万元的外债,他多次向上级要救助。
儿子前年骑电动车离家出走,由于说不清家庭地址,被送到驻马店救助站,黄自松多方寻找毫无音信。后来通过DNA鉴定,才确定儿子的身份。当李松勇书记带着他和县公安局刑警队的同志一起接回儿子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可儿子回来不久,又骑车偷偷溜走,最后摔倒在附近万冢乡的一座桥下。村党支部书记黄红生闻讯后立即把他送到医院,乡领导听说后带着礼品赶去看望。
黄自松家的不幸时刻牵着乡村两级领导的心。“决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要想脱贫,就要开展精准扶贫,从政策、资金上进行帮扶,把他扶上马带一程,才能让他彻底走上致富路。”
只要你想干 乡里全力支持
也许是乡村领导的关心和扶持彻底感化了他,黄自松主动找到乡党委书记李松勇说想搞种植。乡里立马为他协调了400多棵桃树苗。桃树苗种上了,可黄自松的“胃口”也大了。看到果树林里的空地闲着怪可惜,他想养一些鸡鸭鹅发展畜牧业。“只要你想干,乡里全力支持。”乡领导一锤定音。
据乡驻曾庄村第一书记赵玲介绍,这种“种养结合”的“林下经济”模式既能打开增收新渠道,“以短养长”缓解了桃子未全面进入盛果期收入微薄的压力,也保证了鸡鸭鹅饲养的原生态,有效提高桃园种植效益。
“以前有困难就向乡里要救助,不给就上访。现在想通了,只要国家政策好,我的脑袋瓜也不笨,我这好胳膊好腿的就不信干不出个名堂。”说起自己这个“老上访户”,黄自松有点不好意思。
“我种植了400棵桃树,按每棵产量10公斤,可达4000公斤;按去年的价格10元1.5公斤,就可销售2.6万元左右。我的桃子是美国新品种,方圆数多公里就我们一家种植。桃子个头大,又甜又脆,一下来就供不应求。当然,这是乡村领导们带头购买、宣传的效果。再加上我的畜禽养殖和农资销售,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这让我在奔小康的路上更加有信心了。”黄自松自豪地说。
不等、不靠、不要;自立、自信、自强。黄自松从思想认识上华丽转身,让他从一个家庭贫困的“老上访户”成为乡里的“自我发展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