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全新在制作戏靴。
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涂亚威向记者展示戏靴样品。
近日,我市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51个项目入选。本报即日起开设《走近驻马店非遗》栏目,陆续向您介绍这些非遗项目,带您感受那些传承已久的民间技艺、民间绝活。
走近驻马店非遗
□全媒体记者郭建光文/图
在位于汝南县三桥镇溱头河村的汝艺戏剧用品厂内,工人庄献伟正穿针走线,290层麻纸在他的手下变得服服帖帖。庄献伟先根据演员需要的戏靴样板,制作鞋坯,再根据样板选择纸张的数量,经过切样、穿麻线、鞋底打孔、割口、纳鞋底、修边、打磨、上鞋面、烘干、抹粉几十道工序,一双浸透着手工艺人智慧的戏靴尘埃落定。
“我的师傅是涂全新。2008年我进厂时,看师傅做鞋,就被师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劲儿折服。干这行收入不高,为何涂家几代人还在苦苦坚守?后来我才明白,我省手工制作戏靴的只有涂家一家。如果师傅哪一天不干了,这门手艺也就失传了。”庄献伟告诉记者,原来生产力低下时,每到农闲时,四邻八乡的婶子大娘都聚集在一起纳鞋底,那场面非常壮观。
一种扎根民间的手工技艺
清末民初,汝南一带唱大戏的越来越多,汝南县城出现了一家叫宏远戏装的商店,溱头河村十多岁的涂冬至到该店当学徒,拜师学习戏靴制作。
涂冬至将戏靴制作技艺传给其子涂大春后,涂大春对戏靴制作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根据演员们提出木板鞋底太重、落地声音较大的意见,制靴底时以麻纸取代木板。
20世纪80年代,涂大春将戏靴制作技艺传给儿子涂全新。2003年,涂全新创办了戏靴制作家庭作坊,2016年创办“汝艺戏剧用品厂”,办理了营业执照,并注册了商标,招收10名热爱戏靴制作技艺的工人,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的规模经营,使戏靴制作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据《汝南县志》记载,清末时期,汝南县为汝阳县,汝阳县境内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道情、曲子、二夹弦、越调等不同的戏班,特别是具有汝南特色的罗卷戏、丝弦道更是遍及乡里。于是,传统戏装之一的戏靴制作,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制作技艺更加成熟精湛,成了有名的“汝艺戏靴”。
“汝艺戏靴”根据舞台上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以及南方戏、北方戏的不同讲究,制作的有老生靴和登云履老生靴、虎头靴和虎头高底靴、绣花鞋和绣花快靴、武生快靴、花旦鞋、戏剧僧鞋以及影视古装靴、影视蒙古靴等。
涂全新告诉记者,一双戏靴包括鞋底、鞋帮、鞋腰,然后缝制、绣花、包装,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汝艺戏靴坚持“手工做的才够韵味”的理念,一针一线,手工制作。其中手工制作的厚底靴与市面上常见的朝靴不同,靴底是用数百层麻纸加一层牛皮压制而成,演员穿着在舞台上行走,轻便、稳当、有弹性、不易崴脚,靴子不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
汝艺戏靴纯手工制作技艺已经传承百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体现了戏曲文化的审美理念。
在传统基础上发扬光大
戏靴制作属传统手工技艺,工序多、做工复杂、难度较大。一双戏靴的制作需要几十道工序,一个工序的制作又需要2~3个月手把手传授才能学会。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戏剧不感兴趣,更不愿吃苦学手工,戏靴制作后继乏人。
目前,全国手工制作戏靴的仅存4家,河北1家、天津2家、河南驻马店1家。如不加强保护传承,这项技艺将濒临失传。
“我们的戏靴技艺是独门绝活,祖上传下来的这门民间艺术珍品,不仅仅要传承还要创新。”汝艺戏靴的第四代传承人、涂全新的儿子涂亚威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大批订单被取消。不过我们相信,我们的产品有市场。我省是豫剧大省,据统计有近10万名豫剧爱好者,这个市场潜力不小。”
“我们遵守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有私人订制的纯手工产品,也有满足市场需要的大众产品。像在靴面上刺绣,我们现在改用机器,如果用手工,得耗费很多人力和时间。现在,我们产品的口碑越来越好,并注册了‘天中汝艺’商标,许多戏剧名家都关注我们的产品,省豫剧名家李树建就在我们这里定制靴子。艺术家们穿着我们做的戏靴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进行艺术创作,我们特别骄傲。”涂亚威告诉记者,“汝艺戏靴”入选驻马店市第六批非遗目录,他们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定会把这一技艺传承好、发扬好,让这个凝聚着数代人心血的招牌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