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回民食堂的胡辣汤

  □王太广
  在2002年的央视春节文艺晚会上,“驻马店的胡辣汤”出现在著名军旅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一首歌曲中,这不仅引起很多人对驻马店胡辣汤的向往,更勾起我对驻马店胡辣汤的回忆。
  我家住在水屯农村,那时候,养猪是家里最主要的收入。每逢去城区卖猪时,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因为,只有在那一天,我才能喝到一碗回民食堂的胡辣汤。
  当父亲从水屯街上把猪娃买回家后,我就满怀着期待、梦想和兴奋,每天放学后主动下地为猪割草,回到家里打料、和食,把猪娃照顾得舒舒服服,盼着猪娃儿能一天天长大。长到一百多斤后,就开始扳着指头算卖猪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不仅努力学习,更加卖力地帮助父母亲干家务活。
  一年半载的辛勤努力,卖猪那一天终于到来了。父亲喊来几个小伙子,帮助把猪的四个蹄子捆绑结实,然后,在架子车后边,用大板凳放倒后绑起来,以阻挡猪体下滑。我在架子车下面的轮轴上绑一根绳子,帮助父亲拉车。走起路来,兴致勃勃,像鸟儿一样欢快。
  到了驻马店镇东风食品公司收购站,卖猪的很多,需要排队等候。待验猪员看膘、掰牙、扒蹄等程序完成后,开出等级条,然后过磅、开票,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膘猪被送进大猪圈里。如果是“外贸”猪,就得赶到火车上运往香港;如果是“内贸”猪,等待的是就地宰杀。我望着喂养近一年的膘猪,分离的时候心里不免有几分难过。当领到钱后,还没等父亲将钱仔细数完,我就拉着空架子车从铁路口往自由街西头走去。因为在拐角楼西侧有一个回民食堂,好借此机会喝一碗那里的胡辣汤。
  远远地就看见了热气腾腾、氤氲飘香的胡辣汤。父亲为了省钱,他喝的是一毛钱一碗的,我的是一毛五一碗的。香气扑鼻的胡辣汤一端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地将嘴巴伸向碗边,呼噜呼噜地喝起来。父亲没喝,而是站在一旁劝我说:“不用慌,别烫着了。”
  浓香麻辣的汤,鲜嫩可口的牛肉丁,与粉面相伴的海带、粉条,香喷喷、黏糊糊。我用筷子夹着粉条的一头放入口中,用力一吸,“嘘”的一声,粉条就到了肚子里了。我咬一口烧饼,喝一口胡辣汤。待烧饼吃完了,汤也见底了,最后将留下的一粒肉丁夹近嘴里,细细品尝,汤辣味淳郁、汤鲜绵口、绕口余香,然后,捧起空碗舔舔碗边。这时,头上已冒出汗水,体内的寒气早已跑得无影无踪。我扭头一看,父亲碗里的胡辣汤还没喝,只是笑眯眯地掰开烧饼一点一点地吃。我问父亲,咋不喝呢?父亲说,我不喜欢胡辣汤的膻味。说着父亲又把汤倒给我一半,我兴奋得大喝起来。如今想来,父亲哪里是不喜欢膻味,而是……
  现在,胡辣汤的品牌很多,像曹运洪胡辣汤、北舞渡胡辣汤、逍遥镇胡辣汤等等,我都喝过,各有特色,但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有一次喝胡辣汤时,我忽然觉得似乎有一双目光在注视着我。我抬头一看,什么也没有。哦,我缺少了父亲关注的目光。
  王太广专栏:回望乡村
  主要内容:回望乡村风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天中文化,揭示深刻内涵。
  个人简介:王太广,河南汝南人。生于农村,饱尝生活艰辛,他的作品通俗自然亲切。多篇作品在《人民
  日报》《文艺报》《作家文摘》等报刊上发表,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分别开有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