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刘世扬兴致勃勃。
□全媒体记者景中原通讯员白贺阳文/图
5月22日上午,天气晴朗,万里无云,84岁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中国扬凌农业科技成果“后稷特别奖”获得者、中国农科院“矮败小麦”豫南育种基地“掌门人”刘世扬早早来到位于上蔡县东洪镇的创新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基地,等着河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马运良,副站长、全国小麦评审委员会主任周继泽,试验科科长常平及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吴长城,湖南省湘潭市泉唐子农技站站长、全国人大代表、袁隆平助手李罗斌等育种专家的到来。
烈日当头,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在创新农业科技研发试验基地200亩小麦试验田里,面对2000个品种小麦的长势,前来观摩指导交流的育种专家们就各品系抗病、抗旱、抗倒伏和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指标认真地进行着查看对比、“评头论足”。
“‘轮选121’小麦品种,在今年气候干旱、干热风强、高温、大风恶劣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品种相比,受影响不大。”刘世扬在“轮选121”小麦品种试验田里,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麦兴致勃勃地说,这块地去年播了3.85斤种子,收获了亩产1209斤麦子。“轮选121”属多穗型,中熟,半冬性,有效分蘖力强。该品种已经过十多年的杂交轮选试验,近期将经过省矮败创新联合体品种的审定。
“‘矮败小麦’是中国小麦增产的希望。刘世扬作为‘矮败小麦’豫南育种基地的‘掌门人’,通过年复一年潜心培育,现已取得阶梯式的发展、突破,再发展再突破的良好试验成效。”周继泽在现场观摩交流时说,该试验基地除“创新118”“创新119”外,还有3个小麦新品种进入省试验,分别是“轮选88”“轮选89”“轮选121”。其中,“轮选121”为第3年参加省“矮败小麦”联合体比较试验。
为培育新品种,刘世扬几十年如一日,长年蹲在田间地头,与单调枯燥为伍,用“踏实、严谨、执著、奉献”的精神,不断破解着小麦的“生长密码”。为培育出耐寒耐旱、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良种,他从青春岁月走到耄耋之年。为了育种事业,他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承接完成了省、市科研项目32个,取得科技成果奖26个,培育出新品种6个。在国家和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完成自主创新技术12项。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感动天中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今年我已经84岁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多培育几个小麦新品种,为囯家粮食增产尽自己绵薄之力。”刘世扬充满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