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嫘祖故里话合水
□张润东文/图
    合水静静流淌。

  合水的来历
  洪河,发源于伏牛山南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流经漯河市舞阳县,驻马店市西平县、上蔡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班台(顿岗乡班台村)与主要支流汝河汇合,故,洪河也叫洪汝河。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两股,流经信阳市淮滨县、安徽省阜南县,在豫、皖二省边界阜南县王家坝附近的洪河口注入淮河。
  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为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出省境。
  汝河,古称“汝水”,发源于泌阳县五峰山,流经确山、遂平、汝南、平舆、正阳、新蔡县。洪汝河上游有石漫滩、板桥、薄山、宿鸭湖等4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中下游有老王坡、蛟停湖等滞洪区。
  秦岭伏牛山余脉舞钢市境内的滚河与淃河两大河流,从驻马店市的西平县西部山区,向中部、东部平原流淌,诸多河流在流淌过程中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在西平县平原最终两河流汇成一条河:名曰洪河或小洪河。
  淃河从舞钢市和舞阳县交界处,由西北向东南一路走来,呼朋引类,汇聚多个溪流河流到嫘祖故里董桥村之南成为红溪河(也叫洪溪河或小洪河),与合水村西寨门由西南向北的滚河,在合水村西北寨墙根下“三条嘴”约会,向东南奔流而去,这个汇合点叫“合水”,这就是合水镇地名的来历。
  小时候,我常听爷爷讲,合水北寨门西北角的关王庙大殿神像下有口深井,与滚河和淃河的汇合点相通,上香的人把一对白天鹅投进井里,结果有人发现这对白天鹅在合水西北角寨墙根下的“三条嘴”水面浮出。传说里带着神奇色彩,我们也在童年的故事里长大。
  源出舞钢市南部山地的滚河,属洪汝河水系。《河南省河湖大典》记载:“滚河发源于杨庄乡东南的龙王撞,向北经白石崖沟到孤山西山脚下与灯台架和单头崖来水相汇,称三岔口,再北到大栗树折向西北,于袁门入库,缓流出山,西北流至水田折向东,入石漫滩水库区,至苏山向北进入平原地区,至田岗曲折向东北,成为武功乡与枣林镇的界河。在小寺山入西平县境,至合水改称洪河,至新蔡县与汝河汇流。境内主河道长45公里,一般宽100米左右,流域面积335.18平方公里,安全行洪量约1000立方米/秒,平均坡降为1/200,中游滚河李村设有水文站,滚河大小支流10余条,形成南向单面受水关系。”
  据《舞钢市志》记载:“淃河为境内北部主要河流,发源于庙街乡西南部的四头垴山,曲折向东北流经庙街水库。向北经八台至彦张村西北入舞阳境,再向北至朱耀环村转向东流,称三里河,至枣林乡(现为枣林镇)三里店成为舞钢市与舞阳县的界河。向东流至张营村入西平县称小洪河,又称草河,向东南流至合水,汇入洪河(即滚河来水)。主河道长51公里,宽30~50米。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2.7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8502万立方米。其中四头垴到奶母营段长约21公里,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367万立方米,年均流量0.75立方米/秒。”
  “淃河原河道即八里河,在安寨乡栗园东与苇河合流,向东入西平县境。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在舞阳县卸甲店锅垛口处修坝,改甘江河北上入澧河。自此,卸甲店以东甘江河故道断源无水。1932年5月,舞阳县县长窦瑞生请准以工代赈疏浚梁八台西河道,从梁八台南大堰改淃河北上,至舞阳县朱耀环村南注入甘江河故道,时称新淃河。因距舞阳县城三华里,又叫三里河。”尔后,淃河之称仅限于四头垴至朱耀环村一段。淃河支流繁多,比较大的有苇河、东泥河、马河、总泥河、贾彬河、徐总沟、水泉沟。
  洪河从合水出发后,经杨庄、谭店、西平县城、五沟营出西平,入上蔡县,过西洪、东洪、塔桥、洙湖进平舆县,穿后刘、庙湾、杨埠到新蔡县顿岗班台村,与汝河相汇后,继续向东南流淌,入淮河到长江。
  合水的传说
  从合水北寨门的小街村,往西北的嫘祖故里董桥村西南之间这段河流东岸河坡芦苇荡,当地人都叫它“老龙窝”。
  传说天上的雨水归老龙王管,但玉帝叫它在哪里行雨,它就在哪里行雨。一次,玉帝下旨,叫老龙王到此地行雨,要下三尺三寸。老龙王领旨,行云布雨。下了两天两夜,足足下了二尺雨。田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死了,有的房屋倒塌了,老百姓遭了灾。老龙王有点不忍心:哎呀,还有一尺三寸没下呢,再下的话,老百姓就没法活了。它尾巴一扫,把剩下的一尺三寸雨下到别的地方去了。老龙王触犯天条,玉帝治它的罪,把老龙王罚到凡间受苦。老龙王被打下天庭,落到了这块地方,因此,老百姓都叫它“老龙窝”。得知老龙王是为他们遭罪的,都来报答它。渴了,挑水给它喝;饿了,捉鱼给它吃。当地的老百姓连续几天抬着贡品来到合水镇的天爷庙,上高香跪拜祈求玉帝收回圣旨,让老龙王回到天上。此举感动玉帝,特派天兵天将把淃河水引过来,老百姓都来帮忙,为它开了一条河,百姓称它洪溪河或小洪河。有了活水,老龙王一个翻身,带着一道闪电就飞上天了。为了报答当地百姓的爱戴,天旱了,只要百姓们到“老龙窝”焚香求雨,老龙王总是有求必应,保这里风调雨顺……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条老龙,把它住过的地方叫作“老龙窝”。
  洪河素有“铜头、铁屁股、豆腐腰”之称。“铁屁股”是指洪河下游水势浩大,河道较宽,历朝历代受到重视,堤防坚固。“豆腐腰”就是中游,河道窄,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时常出现水患。“铜头”是合水以上的山区河段,水势下泄速度快,来势凶猛,在合水交汇后,就会出现奇观:北边的洪溪河水大、南边的滚河就倒灌,南边的滚河水大、北边的洪溪河就倒灌。合水扼守两河交汇处,很少发洪水,故称为“铜头”。
  合水的过去
  几年前,常听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离退休老干部张国胜老人讲(土生土长的合水人,老人于2016年12月17日去世),新中国成立前,合水是洪河上的第一座大码头,是山货出山的第一座码头,也是外面的货进山的最后一座码头。
  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合水可是个响当当的地方,别看只是个小镇,名声一点儿也不比西平、遂平、舞阳县城小。
  合水上游是数百里山区,合水下游是数百里平原,山区的货物由驴、马、骡子、人驮出山,道路稍好的用“土牛”运出山,聚集到合水后交易、装船,再顺流而下,运往西平、上蔡、平舆、新蔡等地,入淮河后可到全国各地;下游的货物由船只运达合水后装卸、交易,再运往山区。运出的是木材、竹子、生漆、茅草、核桃、红枣、板栗、山楂、桑葚、蚕茧、柿子、石榴、桃李、木耳、大豆、芝麻、玉米、高粱、谷子、红薯、豌豆、各类瓜蔬、猪狗、牛羊兔、鸡鸭鹅、药材等,运进的是食盐、茶叶、绸缎、布匹、铁锅、瓷器、糖料、碱面、斧子、镰刀、砍刀等日杂百货。不管是经水路往下走,还是经旱路往上走,货物在合水聚散,人在合水聚散。合水成为水旱大码头,是古西平西部重要而繁华的集镇。
  合水码头繁荣兴旺,积聚了越来越多的钱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商巨贾来做生意。合水街和河道两岸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街市,饭店、客栈、日杂百货店、粮行、银行、外贸、铁匠铺、木工坊、修配坊、刻章店、照相馆、女红坊、理发店、布匹坊、纺织厂、染布坊、花圈店、豆腐坊、五香调料作坊、酒厂、酱油醋坊、“窗帘”油馍、馓子店、卤肉店、传统小吃店、卷烟厂、当铺、戏班、响器铜器班、烟花鞭炮厂、邮政所、中西药店、金银首饰店、布匹绸缎店、古董字画店等店铺林立,磨剪子抢菜刀、钉锅钉盆、卖凉粉、热豆腐吆喝声,货郎担拨浪鼓的喧嚣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时,街灯林立南北长街两侧,唱戏的、演木偶戏的、玩杂技的、说书的、耍猴的,引来男女老少的热闹围观,直至深夜,才恋恋不舍地离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