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余子愚:从确山走出的青年才俊

  日前,一条让驻马店文学界振奋的好消息从洛阳传来。洛阳市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确山籍80后作家余子愚当选为作协副主席,是新一届主席团中最年轻的。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余子愚,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全媒体记者 许 静
  余子愚,本名余来水,1986年生于确山县石滚河镇,2004年考入洛阳师范学院,2008年毕业后留在洛阳工作、生活至今。
  他曾任洛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牡丹》杂志编辑,现为洛阳日报社记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洛阳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2013年10月结业于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文学创作研修班);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发表,获奖若干;著有诗集《我不能轻易说出那些美好》《春风吹》,电子诗集《守夜人之歌》等。
  记者在电话里听到,余子愚虽然在洛阳生活十余年,但乡音不改。“感谢家乡文友和媒体的关注,我被选为作协副主席,是意外的惊喜。”余子愚说,洛阳市作协换届,他成为洛阳最年轻的市作协副主席,对他来说,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
  放牛时坚持读完四大名著
  “我认字比较早,大概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阅读课外书。”余子愚回忆说,他印象很深的是在《收获》上看到一篇中篇小说《导师死了》,当时读不太懂,直到上高中后,他才知道这篇小说的作者原来是我省著名作家李洱。
  后来,余子愚还阅读了李洱的其他作品,现在家里的书柜里
  放着李洱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花腔》和《应物兄》。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8月,李洱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余子愚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里种有几亩地,养过几头牛,他从6岁起经常放牛。他的父母当过民办教师,家里有不少书和杂志。每年暑假,他去放牛时,会拿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牛吃草,他读书,就这样,他在放牛时坚持读完四大名著。
  “小时候读书,基本上是囫囵吞枣,常因为看书入迷,我家的牛吃了村里人的庄稼,我被人家责骂。”余子愚笑着说。
  中文系多了一名旁听生
  “说起写作,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喜欢读诗词,我上初中的时候,父亲鼓励我试着写诗。”余子愚说,2000年,他到确山一高上学,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喜欢写诗,还出版有诗集,大家都很崇拜他,那时想着什么时候能出版自己的诗集就好了。
  余子愚的语文老师王秀纯也喜欢写作,她的散文曾在《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报刊发表。王秀纯老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每天写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这对余子愚以后写作起到很好的作用。那时,文学的种子就已种下,大学时期,文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2004年9月,余子愚从确山一高考入洛阳师范学院,就读工商管理专业。“我的第一志愿是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是被调剂了。”余子愚说,没有考上中文系,但他对文学的喜爱并未放下,之后,他经常到中文系蹭课,旁听老师讲课。
  2005年3月,余子愚开始写诗,并在网络诗歌论坛上与全国各地的诗友交流。一年多后,朋友们建议他向外投稿,说他的诗歌已经达到发表水平。2007年,他的诗歌入选《华侨大学报》“中国高校诗歌联展”。同年12月,诗歌入选《新作文》“中国八零后诗歌写作报告”。2008年4月,他的诗作获得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三等奖。
  从天中到“天中”,他一直心系家乡
  2008年7月,余子愚大学毕业,在工作之余仍坚持写作。其作品先后发表于《牡丹》《散文》《延河》《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林》《河南日报》等报刊,曾获得“首届中原诗人奖”模范奖、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首届《牡丹》文学优秀作品提名奖等奖项,参与编辑的《经典洛阳》图书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还参与纪录片《大国治道》第二集《秦》撰稿工作。
  2008年8月,余子愚发起组织首届中原青年诗会,至今已举办六届,成为中原诗歌的品牌活动之一。2010年,余子愚出版首部诗集《我不能轻易说出那些美好》,同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2011年1月,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13年6月,诗歌获第三届陈贞杯全国诗赛一等奖;2015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春风吹》。
  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余子愚在《牡丹》文学杂志担任编辑,2013年7月,调入洛阳日报社担任记者至今,曾获得中国晚报优秀专栏奖(中国晚报界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
  余子愚在洛阳工作、生活,他一直心系家乡,和家乡文友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康健一直关注着余子愚的成长,此次洛阳市作协换届,驻马店市作家协会发了贺信。会后,余子愚第一时间向刘康健发信息报告当选消息,刘康健表达祝贺时勉励他“常回家看看,别忘了家”。
  “作家一生的写作离不开故乡,我曾写过散文《石滚河的秋》,组诗《故乡》、《与父亲书》等,表达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余子愚说,驻马店有一座天中山,洛阳在古代被称为“正天中”,他从确山到洛阳,可谓是“从天中到天中”,他会用手中的笔为洛阳、为故乡写出更多的作品,用文学记录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