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里的工人在采摘成熟的番茄。
文/图全媒体记者 邓丹华
6月14日,在汝南县番顺番茄产业园,一筐筐番茄装上卡车,一张张笑脸乐开了花正在忙碌的村民们说“们说:“土地有流转费,种番茄有收入,一亩收益顶过去好几亩。”
脱贫攻坚打响后,如何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并确保以后不返贫?近年来,汝南县通过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等,让贫困村有了集体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就业脱贫。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下。”如何让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汝南县经过外出考察和探索,摸索出“政府+企业+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带贫模式,通过集体收益分红的方式带动脱贫4752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托起他们奔小康的希望。
钱用到哪里
汝南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有102个贫困村,165个非贫困村,所有村几乎没有企业,也谈不上有集体经济。钱往哪里花?如何让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稳定脱贫、非贫困户富起来?“好钢用在刀刃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汝南县委书记彭宾昌掷地有声地说。该县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毅然拿出4900多万元资金,为全县165个非贫困村每村注入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万元。
钱到位了,如何让钱生钱?“再也不能走原来分光吃净的老路。”汝南县县长刘军民说,以前扶贫,干部给贫困户买这送那,往往是一厢情愿。贫困户要么缺劳力,要么没技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什么样的产业适合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发展产业?怎样变“输血”为“造血”?汝南县经过调研,决定公开招标,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模式发展产业,最大程度规避市场风险。
各村与中标公司鑫芳农业签订合作协议,村里购买鑫芳农业在汝南县优质番茄产业园建成的价值30万元的钢结构日光温棚,再租赁给鑫芳农业经营,鑫芳农业每年按购买价格支付给村里一定的租金,村委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贫困户。同时,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园区就业,愿意承包大棚的贫困户或其他农户优先承包。
三门闸街道姜庄村60岁的张小稳,如今成为扶贫产业园的工人,长年在园内除草、剪枝、梳果、摘果等。她说:“没想到这么大年纪每月还能挣2000元钱,能为孙子上学出把力,感觉自己很有用。”
“不懂技术,有专家手把手教;担心销路,有市场订单,你只管好好干,就一定能挣到钱。”三门闸街道孔王村的王秋梅说,她去年包了两座大棚,净收入3万元,今年她包了三座棚,载至目前销售额已达15万元,分红可达6万元。
据了解,产业园一期占地1000多亩,200多座大棚被48户村民承包,去年每户分红数万元,安置300多人务工。
贫困户如何受益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园区务工领工资,没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能分红。
三门闸街道孔王村的贫困户孔孝龙老人没想到,这几年好事接踵而来:先是自家的6亩多地全部被流转,没了劳作的辛苦,一亩地每年有900元的流转费;残疾的爱人和孙子进了托养中心,减轻了一家人的负担,他也能在产业园务工领工资;他患病的二儿子被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病不花钱。“俺家去年已脱贫,再不脱贫就对不起政府了。”老人笑着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民介绍,他们村去年从产业园分红的2.4万元全部用于村里的贫困户,让他们在享受国家各种扶贫政策补贴的同时,又一笔不少的收入。
“俺现在不但脱了贫,还成了小老板。”正在大棚内协助工人分拣番茄的刘存林笑着说,他今年62岁,原来是贫困户,2018年脱了贫。从去年开始,他在产业园包了4座大棚,一季每亩净收入7000多元。
据了解,产业园二期建设规模将达到50万平方米,建设欧荷智能番茄生产温室及打造番茄大世界项目,同时启动番顺番茄酱深加工项目;三期建设规模达到100万平方米,根据整体种植规模,拟建设一个不低于200亩的番茄交易市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优质番茄品种培育、生产加工、展览交易、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和综合性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服务平台,成为立足汝南、辐射周边,中国最大的优质番茄产销中心、集散中心、结算中心和价格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