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走近驻马店非遗
舌尖上的天中非遗
   文/图全媒体记者郭建光
  “这些年我市申报的非遗项目中,有一些非遗项目与饮食有关,比如舆京香小磨香油、位公辣半蹄等。这些项目历史悠久,但至今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谓历久弥新。”日前,记者采访时,市文广旅局非遗科负责人李涛对记者说,他希望这些非遗项目,能够搭上“网络快车”,从而增加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并扩大其影响力。 

   “舆京香小磨香油” 古法磨制香溢四方
  在位于平舆蓝天芝麻小镇“白芝麻文化博物馆”,记者见证了被誉为“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的芝麻,经过炒制等多道工序后成为香油的全过程。
  从一粒小小的芝麻,到能“上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家庭最爱,香油带给人们生活的独特香味一定是大自然对人们的绝美馈赠吧!
  清光绪三十年,平舆县“舆京香小磨香油”创始人张怀朝开始手工制作石磨香油。由于张怀朝聪明能干、诚信经营,所制香油由于选料上乘、工艺考究、香味纯正,深受当地百姓赞誉。民国时期,张怀朝将此制作技艺传给儿子张玉明。张玉明幼年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小磨香油,精通技艺,把石磨香油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舆京香小磨香油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经过百年的努力发展、经营,现形成以下基本特征:原料必须是当年优质白芝麻,将芝麻放入不锈钢容器,加入清水漂洗,去除芝麻中的泥沙;炒锅内温度控制在280℃左右,随后将烘炒好的芝麻用风机吸到扬烟除尘筛内,转动15分钟达到扬烟除尘降温的目的;经过再筛选,将选好的芝麻放入石磨,仔细研磨;磨好的浆进行多次震荡分油,将油撇出,经过滤后放入不锈钢桶中,温度保持20~25℃,自然深沉10天以上,再过滤方可灌装。香油外观清澈莹亮、颜色棕红、油质醇正、香气四溢。
  我市关于香油制作工艺的非遗项目有多项。这些古老的制油工艺,在不同流派不同家族传承过程中,坚持继承与创新,让每一个古老的工艺散发新的光芒。
    “康润发秘制老酵子” 面粉的最佳“拍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馒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而制作馒头离不开神奇的酵母。
  “康润发秘制老酵子”是平舆县毕超勤家祖上传下来的传统工艺老酵子。酵子纯天然无任何添加剂,可以做馒头、包子、油条、花卷、烧饼等,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制作主食的用料之一。
  平舆县地处中原,是河南省主要的小麦产区,百姓主要以面食为主。在制作面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酵子,这就为酵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考历史中,酵子最早出现于两宋时期。到了元代,民间已经掌握了碱酵子的发面方法。具体来说,将酵子、盐、碱加温水调匀后,掺入面粉中,和成面团。第二天再继续掺入面粉,揉匀后做型,即可入笼蒸制。利用碱的碱性中和酵子带给面团的酸,使得蒸制出的馒头更加可口。当时,馒头的制作工艺已经基本与现在无异。
  康润发秘制老酵子是以一种野生大曲草为原料制作的酵母菌种,制作工艺简单,但做出来的面食口感好,易消化和易吸收,做出来的面食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小麦产区,酵子的需求量很大。
  经过100多年的历史传承,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纯手工制作的康润发秘制酵子流传至今。第四代传承人毕超勤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对各种配料进行添减,经过反复实验,她得到最佳配方,制作出了品质更加优良的产品。
 
   “位公辣半蹄”与味蕾的绝妙碰撞
  清朝光绪年间,汝宁府的位文俊家境殷实,崇尚美食。他用辣椒、八角、花椒、葱、姜、盐等做调料,加工的猪蹄色泽好、味道适口。位家的猪蹄很快名扬十里八乡,他将其命名为“位公猪蹄”。
  第二代传承人位邦现在父亲的影响下,对饮食行业也颇感兴趣。他四处拜访名厨,结合家乡饮食特点,进一步改善了猪蹄的制作工艺,“位公猪蹄”味道更加鲜美,声名远播。第三代传承人位天民进一步规范了猪蹄的制作流程。第四代传承人位自洪是一位革新家。其根据食客反馈的信息,将家传秘方和现代工艺结合,采用了独特的脱脂技术,制作的猪蹄造型美观、色泽鲜润、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在“位公猪蹄”的基础上,他创立了“位公辣半蹄”品牌。第五代传承人位森,目前已熟练掌握了猪蹄制作工艺,誓把祖传技艺发扬光大。
  “位公辣半蹄”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工艺:一是小料的制作。“位公辣半蹄”独特的风味与秘制小料密切相关,小料由香叶、肉蔻、益智仁等20多种材料制成,制作时必须精确到克,否则会影响猪蹄的口感。二是脱脂(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脱脂时对油温要细心观察,精确掌控,温度要控制在130℃左右,脱脂的时间也要精确到分,油温高了猪蹄会发黑,脱脂时间长了猪蹄易烂,不仅没有美感,也会影响口感。猪蹄从中间劈开,更容易入味,还方便脱脂,尤其是外形好看,卤出来的猪蹄造型美观,色泽鲜亮,口味独特。
  “位公猪蹄”从光绪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
  如今,“位公辣半蹄“成为平舆县城猪蹄行业的佼佼者,也是豫东一绝,更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家乡人外出时把“位公辣半蹄”作为家乡特产带给各地的亲朋好友,传播和弘扬了区域特色美食文化。在位自洪的影响下,平舆县城的猪蹄从业者逐年增多,人们的收入提高,小小的猪蹄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多滋多味儿的天中非遗
  独臂张烧鸡、塔桥猪蹄、白毛老祖百岁醋、陡沟老查记功夫馒头、留盆变蛋、朗陵罐酒、陡沟老冯家手工空心面、胳膊牛肉、汝南县鸡肉丸子、“梅元香”腌(卤)牛肉、瓦岗倒蒸红薯干、留盆炖鸡、姚家脆皮鸡……这些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成为纯正的“天中味道”,更搭上时代快车,悄无声息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散发出古老而又迷人的风采,这些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传统技艺,与人们繁忙的生活休戚相关。在劳累一天后,品尝着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一杯醇酒、一盘佳肴,一定会唤醒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一定会以其口口相传迷人的故事,为我们平淡的日子带来一抹亮色、一抹生气。
  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记忆中留存的滋味儿,都是我们追寻的“最美乡愁”,成为留存在人们舌尖上难忘的天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