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全媒体记者李贺建 通讯员宋永亮
一个个可爱的小白兔,一只只五彩的开屏孔雀,日前,记者走进上蔡县88岁的张社老人家,不大的院子里弥漫着香草的芬芳。老太太缝制好的各色各样的香囊已摆满桌面(如图)。
张社老人的邻居对记者说,近段时间,老太太手里的针一直没停,整天坐在院儿里缝香囊。她把缝好的香囊送给附近的孩子。面对邻居们的夸奖,张社老人说,端午节孩子们佩戴香囊是一种传统习俗,做一些香囊送给孩子们理所当然。
在重阳茱萸绛囊的发源地上蔡县,要说谁做的香囊最好,那当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张社。
1932年,张社出生于上蔡县东岸乡套楼村一个贫苦家庭。她从小天资聪慧,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8岁那年,母亲不幸去世,后来,父亲生病卧床不起,年仅12岁的张社靠给地主做绣工挣钱给父亲治病。
她绣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荷包新颖别致,花鸟图案形态万千。当时,村里有婚庆喜事,乡亲需要剪纸和嫁衣及其他绣品时,都请她帮忙。无论多辛苦,她都有求必应。张社成了村里的名人。
在过去,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戴香囊,以求平安吉祥。张社潜心研究、挖掘、制作真正属于端午文化内涵的香囊,决心穷其毕生之力,也要将这一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张社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这种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进,把原来单一造型的香囊发展成40多个品种。其中,她制作的十二生肖、凤凰登枝、孔雀开屏、仙鹤祝寿等香囊,既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鲜明时代特点。
掌上隽品奇亦珍,巧手慧心系“针情”。多年来,张社不断赋予香囊新的文化内涵,把香囊这种传统工艺推上了新的高度。在她的带动下,有不少人以制作香囊为业,尤其在崇礼乡,有数百名妇女从事香囊制作。以张社冠名的香囊工艺品牌不仅遍销全国各地,同时远渡重洋,在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市场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