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一面饱含深情的锦旗
  “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家的难关也过不去。现在只能通过这面锦旗表达我们的心意。”来到报社,杨文坡激动地说,在他们家最困难的时候,通过晚报的报道,那么多人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不求回报,这些恩情他们会永远铭记在心。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高琳琳)“我想请记者吃顿饭,表达我们全家人的谢意,但她一直拒绝,今天只能用这面锦旗表达我们的心意。”昨日上午,曾通过晚报受到帮助的杨文坡替弟弟来到报社送锦旗,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在和杨文坡的交谈中,记者了解了这位姐姐在弟弟发生意外之后几个月之间的辛酸历程。
  3月23日下午,在外地打工的杨文坡接到父亲的电话后大脑一片空白,她最爱的弟弟发生意外被烧伤了,生命垂危。顾不上其他事,她立刻买票坐车赶到弟弟所在的医院。弟弟杨永亮今年29岁,是确山县普会寺乡台子坡村人。父亲杨昌身体一直不好,长期需要靠药物维持治疗。
  杨文坡的母亲2009年突发脑出血,昏迷四年后,于2013年去世。弟弟曾在商丘当兵,退伍后外出打工。
  因为当时烧伤严重,杨永亮后期还需要做三到四次植皮封闭创面手术。家里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百般无奈之下,家人向社会求助,恳请大家伸出援手。
  让杨文坡和家人没有想到的是,求助当天,晚报记者就第一时间联系了他们。由于当时受疫情影响,记者只能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事情的经过,随即写成文章刊发。为了帮助杨永亮,记者还联系相关部门和其他媒体对其进行帮助,并一直关注杨永亮的病情。
  “一开始我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弟弟还那么年轻,病情一直不稳定,而且还欠下巨额医疗费,当时根本看不到希望。”杨文坡说,接到记者的电话后,她心里得到一丝安慰,但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随后的感动源源不断:其他媒体相继和她联系,省慈善总会也安排人员前来调查走访,弟弟的事被头条新闻刊登,热心市民的电话不断,股股暖流涌向这个平凡的家庭……
  “省慈善总会为弟弟捐了27万多元,通过新闻报道和转发受助10万多元……”这些钱对于杨文坡和家人来说简直就是笔巨款,同时也是其弟弟治疗的最大保障。目前杨文坡的弟弟身体已经恢复,回家做后期治疗,虽然还需要一定的治疗费,但是一家人已经很知足了。
  杨文坡和家人想找个时间好好感谢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特别是一直关注、帮助他们的晚报记者,几次想表达心意都被记者拒绝了。
  “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家的难关也过不去。现在只能通过这面锦旗表表我们的心意。”来到报社后,杨文坡十分激动地说,在他们一家人最困难的时候,这么多人伸出援手,慷慨解囊不求回报,这些恩情他们会铭记在心,以后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