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嫘祖故里话合水 (续三)
    迎客木棉。

   文/图张润东
   合水的历史
  有人曾这样描写数年前的合水:“三庙码头无闲时,四围灯光夜不眠。五方客官来亦去,六门杯盏时难闲。”到了晚上,洪河河道上船运依然来来往往,装装卸卸,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河面上桨声灯影,波光粼粼,桅杆上渔灯点点,船影、人影、货物影,影影重叠,水声、桨声、号子声,声声交织,幻若天上的街市……
  合水街更热闹非凡,饭馆林立、酒肉飘香,生意人、酒鬼和闲人,三五成群去喝酒,拼盘卤肉花生米,弄几提本地酿造的高粱酒和红薯干酒,哥俩好、六六大顺划拳猜枚,阔绰点的买盒合水烟厂卷的香烟,寒酸点地递上一袋麻秆火水烟枪抽一阵子,“一壶浊酒喜相逢”,酒后的海阔天空、云天雾地的推杯换盏,生意在交杯中谈成了,情义在笑谈间加深了。
  合水生意兴隆,富人官商客多,自然妓院便应运而生,当时被誉为:西平小秦淮,合水赛江南……
  合水背靠山区,俯视平原,进可顺流而下,退可隐入山中,远离都市,又不失繁华,环境优美,有“二西平”之称,又有“小武汉”之谓。新中国成立前,西平、遂平、漯河、上蔡和舞阳的富户纷纷到合水居住。
  寺庙众多,信仰也颇为庞杂。据记载,曾经建有天爷庙、天仙庙、二郞庙、关帝庙、祖师庙、玄武庙、三清阁、观音阁、奉圣寺等,不管是善男信女、富商大户,还是经纪人、船夫、脚夫,都能在敬奉的神佛面前烧香膜拜。
  合水庙多、会多。正月,天仙庙会。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大戏两台,向天仙庙天母娘娘请娃娃、还娃娃。已婚家的女子,家人陪同,虔诚地到天仙庙上香磕头祷告,求天母娘娘赐娃续香火。日后还愿,感谢天母娘娘赐娃之恩。为光宗耀祖,还愿的方式异彩纷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请娃娃、偷娃娃、还娃娃、送娃娃,神色庄重、态度虔诚。
  而民国的《西平县志》记载的合水镇西南角就是这个天仙庙,只不过是让庙里供奉的神仙有了户口,明确了身份而已。张天师住前大殿,后大殿住着天母娘。庙前庙后有100多亩地,庙院正门朝南,门前偏西,有一棵大槐树,7个大人都搂不住;前大殿方七丈,重梁起架,顶梁柱子,两个大人搂不住,上面雕刻龙凤呈祥,天师正位座在西山墙高台上,面朝东方,身后西侧墙壁上画着远古神话故事,上书:行善有功,作恶严惩;庙院中央卧着大青石雕刻的神龟,东西厢房各五间。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地下党员张玉轩,在此发展党组织,在天仙庙二门东侧新建4排教室,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国立西平县合水第七小学校得以存身壮大。地下党李恩茂等党员在此地活动。国民党镇公所到学校逮捕地下党,合水中学学生和当地群众拿着童子军军棍、锄头镰刀,打到伪镇公所院内,最后镇长出头露面来讲情。国民党第二次到学校抓捕地下党员,张玉轩校长让地下党员躲到他家内室免受一劫难。可谁也没料到这棵千年古槐,几年后不幸遭难……
  1956年冬雪天,合水镇和其他地方一样成立初级社,兴建集体农庄,村里挑选近20人的棒劳力刨挖这棵大槐树,大伙甩掉棉衣棉裤,挥汗如雨,整整挖了半个月。由于树大,连树枝干都有碗口粗,树身高6米多,树身到树梢约有三层楼那么高,树荫覆盖面积约700平方米。有人想办法,把4个一米多的条锯焊接在一起锯,树坑足足挖有五米多深、六米多宽,专门找来两个竹梯供挖刨树使用……树倒的刹那间,现场有人看见树梢上有一个脸盆大的槐蛾子向西北方向的嫘祖故里飞去……
  农历二月十九火神爷烟火会。烟火会不同于一般庙会,是看稀罕的庙会,是饱眼福的庙会。百姓来赶会,富家少爷、小姐更不肯错过好机会。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大轱辘车,来赶烟火会。不仅商人来赶会,就是方圆几十里、几百里的百姓都蜂拥而至,四街两行全是生意摊,人山人海;远道投亲赶会看戏的当地庄户人家宾朋满座。烟火会的节目丰富多彩,踩高跷、划旱船、狮子滚绣球、大铜器等,不常出门的百姓,见了眼花缭乱的表演,看得如醉如痴。晚上放烟火更吸引人,烟火架高十几丈,烟火架上,烟火几十种,烟火放起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鲜艳,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十几里外都能看见。
  此外,还有农历三月三关公祖神会、六月六庙会、十月初一祠堂会等。祠堂会是祭祖会,本是家族内部的会,但合水张姓人多、财旺,祭祖会的规模也大。当地人说:合水张,仪封赵,吕店往西八里邵,杂乱姓氏是芦庙。张姓人口众多,有钱有势的人也多,把祭祖会搞成了庙会一样的规模,在合水街上唱大戏,百姓赶会看戏,谈生意做买卖,久而久之也成了大型庙会。
  合水庙会多的原因,据说与合水人爱看戏有关。当地顺口溜有:“合水有钱好唱戏,小街有钱好置地,新铺有钱好赶集。”不管什么戏,只要在合水演出,都能有众多忠实的观众,豫剧、越调、京剧、曲子、罗戏如走马灯般,轮番来这里演出。外来人口多,有钱有闲的富家人多,生意人和船夫走南闯北,接受了多元文化,使得各种戏曲在合水都有众多欣赏者。
    修筑合水寨
  因合水是风水宝地,也是各色人物淘金的水陆码头,催生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小偷、强盗、二流子、土匪、恶棍等纷纷涌入。他们欺行霸市、拐卖人口、讹买讹卖。为保一方平安,当地安保部门应势而生。
  西平乡团之设,始自清咸丰九年。当时因皖南土匪扰及豫省,邑宰姚诗雅奉督办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之檄,于是于县城及四镇分设五团,团置一人为长,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各团标志。县城为仁字团,团长曰李凤元;合水镇为义字团,团长曰张振清;仪封镇为礼字团,团长曰赵连珠;权寨镇为智字团,团长曰陈麟德;信字团长之名不见,而团址乃重渠桥镇也。当时四团长惟连珠、麟德跋扈,然亦各有其卫乡之功。振清于同治元年曾出奇兵击匪,殪其堂主李五麻子,自是声威大震,匪争呼合水镇为秦椒寨,盖言其辣也。次年九月,土夫二百余据烟墩赵村,揭竿为乱,振清复率团丁讨平之,经毛昶熙奏保赏四品衔,以守备用。其他以卫乡著绩者,在咸、同间则有守护县城之张盘新与张盘铭,又有冯张庄寨长冯宝珠,专探寨长朱西白,义冈寨长刘德行,陈老庄寨长陈位中,出山寨长韩画、于冠群。在光绪元年则有云保宋国典、安保李鹤亭;而振清之先,创筑合水寨垣者,则陈氏庚如与张氏殿玺也。宣统三年冬,武昌事起,土寇乘机窃发,知县朱名炤为保护城池计,创设城防局,聘李在藻、赵麟绂为团练总务员,养勇百名。“民国”三年县知事陈守谦创立清乡局,以李在藻为局长。全境分五区,县城曰中区、仪封镇曰南区、权寨镇曰北区、丁寨曰东区、合水镇曰西区。四年,改清乡局为警备队,以齐云龙为队长。七年,复改称巡缉营,县知事自为领官,张凤鸣为副领官。营分三队,置队官,巡兵共二百名。十一年,又改巡缉营为武装警察,编制仍旧,耿书方为队长。寻又易名曰保安警察队。彼时各乡村镇或设立守望社,或组织保卫团,其名虽殊,其义则一也。而民国以还,芟匪卫乡,卓著声誉者,当推云保于冠奇、焦赓扬、于冠离,抚保刘丽泽诸人为最。其次则为云保宋国卿、朱良材、文玉清、刘沂泉、焦国勋、焦明扬、焦士杰,里保曰张里卿、张万勋、张国瑄、张教文,仪保曰刘文华,常保曰郑长岭,新保曰冯济庭、陈凤岗,永保曰彭学礼、陈泮珍、陈凌云,洪保曰郭自邠、王连三。而白庙村一役,援救乡团,扫灭丑类,则张万清之功尤不可没也。万清,洪保油房张庄人,花翎都司衔,南阳镇标候补守备。
  合水往西便是山区,山区的土匪多,土匪选择抢劫地点,肯定是富庶繁华的地方。合水离山区近,离县城远,是贸易中心,是水旱码头,是巨商富户聚集的地方,被土匪选定为抢劫目标,是预料之中的事。
  为了抵御凶悍的土匪,合水寨修筑得异常坚固。合水以水兴起,合水的防卫便离不开水。滚河、洪溪河、洪河从合水西、北、东三面经过,合水如一葫芦岛,以水为栅栏,故称“栅城合水”。一般的护城河多数是人工河,死水。而合水的护城河是天然河,活水,河道宽,比一般的护城河水势更大、水面更宽、水流更急,防御效果更好。
  合水寨的寨墙高大、宽厚,不但防兵患,还防水灾。合水寨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最为壮观的是毗邻洪河的北寨门。据说,寨门为铁门,城门之上有城楼,城楼有三层,合水的护城河宽阔,寨墙坚固,当时可以并排过两辆大马车。当地传说:“合水的寨、权寨的门,仪封的大炮吓死人。”
  仪封的大炮厉害,合水的大炮也不逊色,四座城门上各有两门炮,另有三门炮流动使用。有坚如磐石的城池,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又有洪河这道屏障,合水寨的坚固可想而知。据《西平县志》记载:“近代合水就曾多次遭到袭击,清咸丰三年六月,太平军由郾城入西平,县城被攻破,知县景瞻逃往合水避难。‘民国’十一年九月,横行数百里的土匪老洋人,攻破遂平,又攻破西平境内数座大寨,所过之处皆为废墟,合水寨未被攻破。‘民国’十六年,牛绳武率三千杆匪由郾城而来,一路攻破数座大寨,只有合水寨坚固,久攻不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