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因为身体残疾,我辍学回到了淮河岸边的农村老家。什么重活都不能干,我产生了一种极其悲观的无用感。哥哥的启发,燃起了我的文学梦。星期天或者放假回家,哥哥会给我提供一些书刊,如《中学生阅读》《人民文学》《丑小鸭》等,那是他从学校里想法弄到的。在家里,听说哪位乡邻珍藏有关于文学方面的书刊,他就想法讨借。农闲之时,或者静谧的夜晚,床头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我静静地徜徉在其中的文字中。
有书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看,“田家少闲月”,地里的活,重的不能干,相对身体能承受的农活总得干吧,比如锄草、挖菜、打场之类。怎么既不耽误干活,又能学习知识,家里的那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购买的收音机,成了我须臾不离身边的伴侣,那可是父亲当年把牙咬得“咯吱咯吱”响狠下心掏几十块钱到罗山县城购买的。
那时候能够收听到的台很多,也很清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其他周边省市的广播电台。不但台多,而且节目内容也很丰富。我那时候了解国际国内大事,知晓外面的世界,基本上都是靠通过收听这些节目。文艺类的节目也很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评书连播”等都是听小说的好窗口。还有“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都让我喜爱有加。《岳飞传》《水浒》《杨家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著作就是通过听收音机慢慢熟悉的,还有《人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天涯孤旅》等小说和广播剧,大都是从收音机里首次听到,并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让我完全沉醉在小说的故事情节里,同时也充实和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
或许因为自身的残疾吧,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晚6点以后的一档“残疾人之友”节目,后来又改为“439播音室”,我也是尽可能地收听。主持人一句句撩动心智的语言,一个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真实感人故事,无时不在催我奋进。受其感染,一时兴起,我也写了一篇《但愿你能不白活一回》的励志型文章,到邮电局寄走不久,竟然被采用了。播出当晚,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后来,有幸认识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学爱好者,因为他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俗方面的内容而全县出名,同时又是电台报纸的新闻通讯员,我经常能在收音机的新闻类节目中听到他采写的报道。一次见面时,他提醒我:你也可以写写新闻方面的稿子。是啊,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好人好事不断出现,身处农村基层,这些题材俯拾皆是。于是,我更加留意各个新闻栏目的侧重和特色,有目的性地投寄,第一篇以赤脚医生为题材撰写的新闻稿《医德高尚的陈正友》,竟然以我的名字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人物新闻”栏目中报道了。以后在收听不同的新闻节目中,我总是思考身边是不是有类似的现象和事情,触类旁通,亦步亦趋,灵感乍现,赶紧记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闲余时间立即坐下来凝聚成稿子。
回报和付出向来都是如影随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各类新闻节目中时不时会播出由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当然各级报刊也会偶尔刊登我采写的新闻稿,我会经常收到“稿件采用通知单”(样报样刊),以及数额微薄的稿费通知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文章经常见诸新闻媒体,我被受聘于家乡政府,专门从事信息上报和新闻外宣工作。
如今,接触的报刊多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广了,阅读的面也宽了,然而听收音机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向前,永远都忘不了初中毕业后那段我人生中的灰色年月,是收音机的日夜陪伴,是收音机源源不断地给予我知识的营养,抚慰着我空虚寂寞的心,让我一步步坚强起来,使我的内心也变得日益丰盈。
现在的我早已成长为一名机关干部,但回首来时路,对收音机,我永远都充满着感恩,永远怀念收音机朝夕陪伴的年月。是它辅助我摆脱了人生的阴霾,走向了事业的成功。
收音机,我的恩师,我的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