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每件产品都饱含着繁复劳动的心血。昨日上午,记者在市文化馆非遗展示馆里看到,手工织布手艺人戚女士正和同伴“走线”(如图)。
戚女士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她家乡上蔡县农村的许多家庭还保存有织布机。年纪大的农村妇女在农闲时偶尔会织两匹床单自家用。这种床单虽然质地粗糙,但吸汗、透气,冬暖夏凉,使用起来很舒服。
戚女士告诉记者,织粗布的工序非常复杂,前期有轧花、弹花、纺线、络线、浆染、经线、刷线等工序,之后还要经过作缯、闯杼、吊机、拴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因此,即使是男耕女织的时代,也不是所有妇女都是织布能手的。
如今,随着人们健康理念提升,绿色、环保的手工土布又悄然回归。老粗布凭借其纯棉质地、手工织造、环保舒适等特点,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且身价不菲。
上蔡织布机被“唤醒”,源于一个人——戚女士的儿子刘成明。2004年,刘成明从中州大学毕业,之后开始自主创业。戚女士年轻时就会织布,这给儿子打开了创业的“大门”——2005年开始,刘成明和父亲从家乡做起,从十里八乡收购那些老织布机,同时让母亲向当地的老婆婆们请教纺织技艺。他们从外地购来棉线,再用古老的织布机织出具有现代气息的粗布,并请人绣花加工,制作成床单。人手不够,父子俩又动员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加入,按米计酬。这些年龄大的农村妇女小时候大多学过织布,如今在家带儿孙,空闲时间多,很乐意“重操就业”。
几年下来,刘成明和父亲收集到近千台老织布机。他们在郑州市惠济区刘办工业园开了一家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将上蔡县及郑州周边上千家农家妇女培养成纺织能手,让她们把织布机领回家工作,公司再统一回收老粗布。
老粗布独具一格的色彩和花纹受到消费者青睐,刘成明公司生产的粗布产品很受欢迎,产品畅销省内外,在家织布成为致富增收的新渠道,传统工艺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