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舌尖上的非遗——
制作独特的倒蒸红薯干
    白军敏在晾晒红薯干。

    切好的红薯准备进入下一道工序。

    挑选、去皮,工人们细心认真。

    文/图全媒体记者郭建光
    一份惦念 一种传承
  “我是确山县瓦岗倒蒸红薯干市级非遗传承人白军敏,还是被网友喊作‘红薯姐’的电商达人。”7月28日,在瓦岗镇一片山坡的红薯地里,面对直播镜头,干净利落的白军敏侃侃而谈。
  而这在今年春节前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之前都是按照传统销售模式,背着样品四处推销,有时候会无功而返。今年疫情发生后,线下销售遇阻,我就甩开膀子直播。目前我们的倒蒸红薯干产品,绝大部分是通过线上销售,效果杠杠的!”谈起这个话题,白军敏兴奋地告诉记者。
  “倒蒸红薯干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原本是个腼腆的人,要不是传承非遗使命在肩,我还真发挥不出这么好的水平、取得这么大成绩。”谦虚的白军敏告诉记者,初中的时候看到父亲拉着架子车到县城卖红薯,一天只能卖15元钱。那一刻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父亲以及家乡更多的父老乡亲今后不再为卖红薯发愁。
  “瓦岗红薯的口碑不是一天两天积累出来的,好的产品理应卖出好价钱。”对瓦岗红薯的品质充分相信的白军敏掷地有声,一个弱女子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与红薯打交道。
  瓦岗红薯口感好、含糖分高,经农科院有关专家测定,红薯富含硒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2004年8月,确山县瓦岗镇人民政府申请注册“瓦岗红薯”商标。有了“身份证”的瓦岗红薯身价倍增,远销到北京、河北、山西、湖北、安徽等省、市。
  瓦岗红薯最具代表性的中心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泽沟和黑风寺两个村。白军敏就出生在黑风寺村汪白庄。
  而制作瓦岗倒蒸红薯干,是白军敏家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
    制作独特 历史悠久
  确山县瓦岗镇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沟壑纵横,自古适合种植红薯。
  清朝中期,黑风寺村汪白庄村民白青云一家,在长期吃红薯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红薯干的工艺。选用当地优质红薯,切成条状或块状,经过九次反复倒蒸晾晒,做成颜色金黄鲜亮、黄中透红、香甜可口\便于携带和长期储存的美味食品——瓦岗倒蒸红薯干。
  黑风寺村有一座寺院叫黑风寺。清代,黑风寺里有几十名僧人,香火十分旺盛。有一次寺院住持吃了白家制作的倒蒸红薯干后大加赞赏,每年都出钱让白家专门为寺院加工红薯干。这些美味的红薯干既可为供品敬神,又可当作礼品送人,还能让僧人当点心吃。后来,老乐山的道士们也吃中了白家的倒蒸红薯干,每年出高价向白家订购。白家的倒蒸红薯干成了瓦岗山区有名的民间土特产品。
  抗战初期,瓦岗地区也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小延安竹沟的一部分。白家人每次听到竹沟新四军出征抗日的消息,就会把提前蒸晒好的红薯干送过去,让战士们带上当干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美味食品种类繁多,吃红薯干的人少了,瓦岗倒蒸红薯干的传统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
  创新思路 做大产业
  近年来,人们对土特产品越来越青睐,一些失传的特色小吃也渐渐被人们挖掘出来。不少当地人想起了白家制作的筋道香甜的瓦岗倒蒸红薯干。于是,白家第五代制作红薯干传人白军敏,在瓦岗街自己家中办起家庭作坊,制作倒蒸红薯干,生意十分兴隆,产品供不应求。
  2017年,白军敏创办了确山县香来美食品厂,注册了“岗杠地”瓦岗倒蒸红薯干国家商标。
  精心挑选的瓦岗本地优质红薯,清洗、去皮、切条(块)、浸泡,再经过九次反复蒸晒,色泽变得金黄鲜亮、黄中透红。做成的红薯干根据保持期不同进行真空所装或用普通纸袋包装,绿色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
  白军敏的食品厂建有加工车间、冷库,设计定制了加工倒蒸红薯干的机械设备,节省了人力,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现年产红薯干500~600吨,产品畅销省内外。该厂采取产品+合作社+贫困户的办法,扶持100户家贫困户为该厂专业种植指定的红薯品种,为贫困户脱贫作出了很大贡献。
  原本值不了几个钱的红薯,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还成为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宝贝。而现代的营销手段,更为这些土生土长的产品插上飞向全国各地的翅膀,也让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们,更加热爱脚下这片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红色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