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苏连华:小康路上的“领头羊”

  文/图全媒体记者景中原通讯员曹耀强
  “1978年入伍, 1981年入党, 1982 年退役,1987 年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 他永葆军人本色, 带领全村人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 把昔日的贫穷村、 落后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明星村。 ” 近日, 提起苏庄村党支部书记苏连华, 有着 62 年党龄的 96 岁老党员程德申如数家珍:“支部强不强, 关键在‘领头羊’ , 没有苏连华,就没有苏庄村的今天。 ”
  硬核 “兵支书” 就是不一样
  军旅生涯磨炼了苏连华的意志, 令他养成了军人特有的干练作风和拼搏精神。他每天6时起床, 坚持了33年。上任之初, 村内多条道路年久失修, 给群众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也制约了苏庄村的发展, 修路成了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为啃下这块硬骨头, 1989年, 苏连华带领村民跑遍周边十几个乡镇和县砖瓦厂, 拾了2000余方砖渣, 半年内修路3000多米, 村内5个自然村全部通上了砖渣路。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1995年, 为改善村里办学条件, 苏连华带头捐款2000元, 带动村民捐资20多万元为村小学建了一幢能容纳8个教学班的教学楼。
  2008年, 苏连华多方为村里争取5公里的水泥路项目, 但需村里配套的20多万元的修路资金成了 “拦路虎” 。资金不到位, 路就没法修, 他先后到北京、 兰州、 乌鲁木齐、 广州等地动员外出有成人员捐款, 跑断腿、 磨破嘴, 终于解决了资金缺口难题。路通了, 心宽了, 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村民对苏连华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当过兵的人, 就是不一样! ”
  立下 “军令状” 一起奔小康
  苏庄村3000多人,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36人。苏连华给全村人承诺:“任期内要让村内产业强起来、 环境美起来、 乡亲富起来, 若实现不了这一目标就辞职不干。 ”
  说了算, 定了干, 遇到困难不改变。1990年, 苏连华投资15万元在苏庄村建起了第一个养猪场, 一年有起色, 两年见成效。不少村民见样学样, 开始从事生猪养殖, 很快苏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 养殖收入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35%。2002年, 他又投资80多万元创办了面粉加工厂, 带动周边百余农户增收。
  发家致富快, 全靠产业带。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为培育产业、 创造就业,苏连华筹资100多万元, 创建了上蔡汇鑫家具厂, 引资300多万元, 筹建上蔡县鑫之源五金厂, 吸纳贫困劳动力32人。他大力调整本村产业结构,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100多亩围村林种植了葡萄、 石榴等果树, 动员贫困户发展林果66亩、中药材 230 亩、 瓜果 500 多亩。产业兴, 增收稳, 更多村民实现了就地就业,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 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900元。为打造美丽乡村,苏连华带领村民围绕 “拆、 清、 绿、 建” 完善基础设施, 高标准、 规范化的村室、 卫生室、 文化服务中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继建成, 18个坑塘整治成为 “景点” ,新建小游园6个, 苏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
  抗疫逆行者 善战屡夺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苏连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他闻令而动, 带领村干部、 党员等冲在抗疫一线, 宣传政策, 摸底排查, 还自掏腰包为隔离人员购买生活必需品, 带头落实 “三包一” 责任制, 创新 “六户联防” 模式, 让防控举措暖心、 隔离人员安心、 人民群众放心, 为全村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 苏庄村没有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以苦干实干赢得群众真心赞, 苏连华多次获得市、 县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并被市委评为 “双强” 村党支部书记。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面对荣誉,62岁的苏连华没有丝毫的满足和骄傲,有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和源源不竭的动力。
  “见证并亲身参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是人生一大幸事。立足新起点, 我会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干出一番新事业, 朝着更美好生活奋力迈进。 ” 面对未来, 苏连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