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询问贫困户香菇长势。
本报讯(文/图通讯员李书令李瑞)8月25日,正阳县大林镇叶庙村贫困户吕松高在一望无际的稻田边观察水稻抽穗情况。
“因为身体不好,我就把土地流转给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平时在合作社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年可收入1万多元,加上土地流转等收入,我脱了贫,并过上了殷实的生活。”说起产业扶贫来,吕松高如数家珍,这也是正阳农商银行实施“靶向扶贫,产业脱贫”,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行坚持在产业扶贫机制上下功夫,精准施策,创新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链,使贫困户脱贫有路。
该行通过实施“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变“贷”为“带”,带领贫困户致富。
陡沟镇隗湾村贫困户隗仁瑞是产业扶贫的受益者,正阳农商银行通过企业带贫模式使他有了稳定收入,加上他在村里公益岗位上班,使他逐渐摆脱了贫困。
3年来,正阳农商银行为13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17亿元,这些企业带动4330户10918名贫困人员实现增收。
该行对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致富项目的贫困户采用“银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吸纳贫困户到带贫企业就业。据了解,通过银企合作,该县60多家小微企业主动接纳贫困人口1900余人到企业工作。贫困人口成了上班族,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脱贫。
说起企业带贫,真阳镇庞桥社区的贫困户姚海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通过百蓓佳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技术培训,我成为企业技术工,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妻子在包装车间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我家不但脱了贫,日子也越来越好。”
正阳农商银行因势利导,选择讲诚信、有威信和有经济实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能人,使其成为金融机构的联系人、贫困户致富的带头人,银行贷款给以能人为带头人的多个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慎水乡刘冢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元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通过农商银行提供贷款,全村建了16个扶贫菌棚,有30多户贫困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生产鸡腿菇10万多公斤,收入6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让他们摆脱了贫困。
一个个产业让贫困户脱了贫,一个个产业托起了致富梦。据统计,该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3408.5万元,100%的用途为产业,惠及9668户贫困户,所发放扶贫贷款占全县扶贫贷款发放总额的92.24%,扛起了全县金融扶贫的大旗。